牛錚:給地球“拍照” 生態環境監測離不開衛星遙感

11月20日,中國科學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研究員牛錚做客人民網科技視頻訪談欄目智者有言》。(人民網 唐宋攝)

人民網北京11月27日電(趙竹青)“在生態環境監測中,衛星遙感發揮着不可或缺的作用。”27日,科技部國家遙感中心正式發佈《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報告編委會副主任、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研究員牛錚在做客人民網科技視頻訪談欄目《智者有言》時表示,衛星遙感技術能夠觀測到我們用常規方法無法獲取的宏觀地表信息,在生態環境保護服務國計民生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衛星遙感是什麼?它能做些啥?

牛錚介紹,衛星搭載的傳感器,類似於照相機,不僅能看到可見光,還能看到微波紅外光等,在衛星圍繞地球轉的時候,它們可以隨時隨地對地球表面進行成像、拍照,獲取地面的水、植物土地大氣等一系列生態環境狀況。通過比較不同時期所拍的“照片”,就可以幫助我們掌握生態環境的變化情況

衛星遙感有哪些優勢

牛錚表示,“總體來說,由於衛星遙感的監測範圍大、週期短,可以幫助我們提高對生態環境情況和變化狀況的整體快速認知。”

首先,衛星遙感能讓我們獲得對生態環境的宏觀感知。比如在天氣預報中使用的大尺度衛星雲圖上,可以將雲、雨、風的快速移動一覽無餘,這是站在個人角度上是很難觀測到的。

其次,在一些自然環境惡劣、人跡罕至的地方,比如原始森林極地等,就可以用衛星遙感來觀測。

此外,要了解一些肉眼看不到的現象,比如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的變化,農田溫度變化,以及作物葉片葉綠素含量變化等,就需要用到衛星遙感。

據瞭解,我國非常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從2012年開始,科技部抽調中國遙感科技界的精兵強將,編寫“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年度報告”,至今已連續8年發佈了22個專題報告。這些報告不僅爲我國的生態環境保護提供了科學的決策依據,也得到世界各國和相關國際組織的認可。今年的報告共包括“南極冰蓋變化”“全球大宗糧油作物生產糧食安全形勢”和“全球城市擴展與土地覆蓋變化”3個專題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