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生態環境應急監測格局 築牢應急監測防線
歐陽易佳
生態環境監測是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支撐。
“用指標衡量、用標準評判、用技術支撐”分析預警能力顯著提升;“線上+線下”風險聯動處置效能更加靈敏高效……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環境應急監測事業迅速發展,應急監測體系基本完善,生態環境監測的認識高度、推進力度前所未有。
《“十四五”國家應急體系規劃》指出,災害事故發生的隱蔽性、複雜性、耦合性進一步增加,重特大災害事故往往引發一系列次生、衍生災害事故和生態環境破壞,形成複雜多樣的災害鏈、事故鏈,進一步增加風險防控和應急處置的複雜性及難度。
“突發環境事件應急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保障羣衆生命健康安全和財產安全。”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生態環境應急監測室主任康曉風告訴人民網記者。
康曉風認爲,應急監測工作重點,一是突發水污染事件,重點圍繞飲用水水源地開展應急監測,確保飲用水安全;二是突發環境空氣污染事件,重點圍繞居民區、學校、醫院等人羣密集區域開展應急監測,空氣質量超標時及時採取相應的措施。
“我們建立完善了‘12833’應急監測技術體系,即1個技術規範,2個工作規程,8個技術指南,33個現場應急監測方法,使應急監測工作流程和內容做到有據可依。”康曉風說,“推進國家應急監測支援和保障中心建設,指導地方建立省內區域應急監測支援分中心和應急預警監測網建設。同時,調度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應急監測工作。”
爲加快建立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提供更加堅實的人才保障,生態環境部等六部門舉辦第三屆全國生態環境監測專業技術人員大比武活動(以下簡稱“大比武”)。大比武以更高標準保障監測數據“真、準、全、快、新”,更好支撐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爲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供更加有力的監測支撐。
“本次大比武在時效性、準確性上都對應急監測提出了新要求。”康曉風說,大比武應急監測現場實操包含水質揮發性有機物和石油類監測,以更高標準保障監測數據“真、準、全、快、新”。
作爲生態環境保護的“奠基石”和“頂樑柱”,我國生態環境應急監測工作不斷向“數智化”轉變,爲建設美麗中國貢獻更大監測力量。
“我們正在進行一些新技術、新裝備的研發,優化工作流程,希望能進一步縮短應急監測響應時間,這在本次大比武中也有體現。”康曉風說。(實習生徐皓萱對此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