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學: “不唯論文和影響因子”,創新性成果也可評教授

南京大學物理學院許昌博士一直從事核物理基礎理論前沿研究。這一常人眼中“吃力不討好”的研究領域,存在研究難度大、週期長期刊影響因子低等問題

但許昌並未因此焦慮。在晉升教授的述職中,他並沒簡單根據期刊影響因子選擇發表在國外期刊上的科研工作進行介紹,而是依據物理意義,着重介紹了發表在《中國物理快報》上的一個創新性工作。許昌的彙報獲得了校內外全部評委的高度認可,最終在晉升教授的投票中獲得全票通過。

這得益於南京大學率先實行職稱晉升代表作制度,在考覈制度和職稱晉升過程中,一直堅持“不唯論文和影響因子”的評價導向。該校近10年的科技評價體制改革之路成效初顯,爲科研人員的前沿創新與自身發展厚植了良好的創新土壤。

特別是近兩年來,南京大學深入推進“三評”(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激活了教師和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創造性

堅持內涵爲重、質量爲先的發展導向,南京大學的科研工作秉承倡導原創、追求卓越理念。2014年,原校長陳駿院士提出“做問題導向的原創研究”。2018年,呂建校長提出構建“三位一體原創驅動式”科學研究新模式。原創研究,就是要關注科研工作的內涵和質量,而非簡單的論文數量或影響因子;三位一體,即以基礎研究爲根,向創造技術成果轉化延伸拓展,關注成果解決問題的價值,倡導成果形式的多樣化。

這些理念決定了南京大學的科技評價,形式上必然不以SCI論文或量化指標圭臬。不僅如此,南京大學還以創新鏈打通爲目標,優化科研組織與評價體系

改革開放以來,南京大學根據國內外科技發展形勢和學校實際情況,實施了3次重要的科研評價轉型,分別爲:1985年至2000年引導對科研成果進行國際評價;2000年至2015年關注科研成果質量;2015年至今倡導以問題爲導向做卓越科研。

今年以來,南京大學圍繞落實《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文件精神,進一步深化科技評價改革工作。

具體而言,繼續實施“科技創新十百千工程”和“卓越研究計劃”,強化問題導向和卓越研究;在原來以國際一流期刊爲主要對象的論文評價體系基礎上,補充重要國際會議報告、一流國內期刊,構建“三高”論文庫,進一步關注高水平原創性論文的內涵質量。同時,修訂博士研究生培養方案和學位授予質量標準,對標“國家需求、科技進步、文化傳承”,注重創新性成果培育,爲不同類型學生的培養提供多元通道。

值得一提的是,南京大學強調人才隊伍建設與SCI論文脫鉤。比如,進一步完善分類評價制度,在職稱晉升評審中新增先進技術組和“冷門絕學跨學科組;深化推行代表作制度,加強同行評議;在聘期考覈中,加強對師德師風、社會服務和科研質量的要求,不再對論文等有明確要求。

如今,在南京大學,類似許昌的案例越來越多。“不唯論文和影響因子”的評審機制,以解決重大科學問題爲導向,使得青年教師能安心研究前沿科學領域有挑戰性的一些基礎核心問題。

2015年,現代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聶越峰教授回到南京大學時,把主要精力投入在搭建具有國際領先水平氧化物分子束外延原位角分辨光電子譜實驗平臺中。前3年,他只發表了一篇論文,但學校充分肯定平臺建設進展,給予持續有力支持。

最終,聶越峰做出了突破性成果:製備出一類基於鈣鈦礦氧化物的新型二維材料,成果於2019年發表於《自然》雜誌。《自然》專題報道將該成果與石墨烯相比較,認爲“打開了二維氧化物鈣鈦礦研究的大門,該技術的突破使得鈣鈦礦材料將如石墨烯一樣被廣泛研究”。(記者 劉 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