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幼時搶吃錢餃 差點撐死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中新社

▲一戶山西人家包的餃子。(新華社資料照片

▲大陸作家閻連科。(中新社)

▲廣西南寧市水街一家傳統臘肉加工店。(新華社)

跟隨名家感受年味!作家莫言回憶兒時過年爲了吃到包錢餃子「差點要了小命」;豐子愷的年夜飯碗數必須成雙梁實秋家年菜即是大鍋菜;閻連科家走親戚禮肉一條條高掛。

莫言是山東人,在《故鄉過年》寫道,小時候特別盼望過年,熬到臘八熬粥,再熬到除夕,當時是沒有電的年代,除夕夜吃過晚飯就睡覺,睡到一半被叫醒穿新衣蠟燭光裡感覺特別神秘。

莫言說,爲了吃到包錢餃子賺進自己的財產(而非吉利),他曾一口氣吃3碗餃子,把胃撐壞,差點要了小命。

老舍過年先買蜜餞

漫畫家豐子愷是浙江人,在《過年》寫全家送竈神、除夕年夜飯要把所有碗筷拿出來預祝來年人丁興旺;吃飯碗數必須成雙;飯後還有一出滑稽戲「毛糙紙揩窪」,窪就是屁股,一人拿一張糙紙把另一人的嘴揩一揩,意思是說:你這嘴巴是屁股,過去一年說的不祥話例如「要死」之類都等於放屁。此時笑鬧聲充滿一堂,過年歡樂氣氛更加濃重。

梁實秋和老舍都是北京人。梁實秋在《過年》寫道,小時候他習慣早睡,怕聽鞭炮聲,不愛吃「雜拌兒」,過年得哆嗦着守歲,叩頭如搗蒜才能拿到壓歲錢,因此他不特別喜歡過年。

梁實秋說,年節不動刀,年菜即是大鍋菜。燉肉粉絲蘑菇燉雞冬筍番薯,隨取隨吃,十餘日不得罄,滿缸饅頭、醃白菜、鹹疙瘩芥末堆兒、素面筋、十香菜「不知道什麼時候纔可以見底」。

老舍在《北京的春節》寫道,過年要熬臘八粥、泡臘八蒜(蘸餃子用的),衚衕裡吆喝的聲音比平時更多更復雜,兒童準備過年第一件事是買雜拌兒(花生膠棗榛子栗子等攙合蜜餞),第二件大事是買爆竹,第三件事纔是買風箏空竹口琴年畫玩意兒

冰心媽做年糕糟肉

福建女作家冰心在《童年的春節》寫道,正月初一到十五不宰雞賣肉母親圍裙、挽袖子,往大罈子大塊大塊噴香、裹滿紅糟的糟肉,用醬油白糖和各種香料煮的滷肉,蒸上好幾籠屜紅糖年糕,旁邊總是站着他們這幾個饞孩子。

河南人閻連科在《過年的母親》寫道:每遇過年就念着回家,母親也拿着他的家書逢人就說兒子要回來了,初一還忙進忙出把他帶回的東西送給鄰舍,回來時又用衣襟包一兜鄰舍的花生、核桃柿餅;家中饃滿了兩箱,油貨堆了五盆,走親戚的禮肉一條條掛半空,煞是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