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克襄/採山芋

山芋魯凱族主食,不噴灑農藥或施肥,可視爲天然食材。(圖/劉克襄授權使用,請勿隨意翻拍)

文/劉克襄

前往三地門德文部落走逛時,恰巧遇到一位魯凱族婦人在挖山芋。她的山芋栽種於一塊斜坡碎石地。山芋周遭還栽植姜、樹薯油芒佛手瓜白色地瓜

採收的山芋是去年此時栽種的,隔了一年,葉子早就枯萎,只剩暗褐塊莖露出一點。老婦人循此芋梗之末,剷土挖取。婦人腰間繫着寬闊的簍子,採好的山芋便往那兒放置。她使用一根尖嘴長棍,朝山芋下方泥塊戮進,挖鬆塊莖的部位

取出後,抖開泥塊和泥土,山芋便清楚露出。一般多半是母芋連結着二、三個小芋。大一點的,可能有六、七個小芋。小芋裡有一二顆頭部較平整的,戲稱女兒,可做爲母株,明年繼續栽種。

▲山芋是魯凱族的主食。(圖/劉克襄授權使用,請勿隨意翻拍)

山芋是魯凱族的主食,不噴灑農藥或施肥,可視爲天然食材。此一山區變質岩碎石,土質過於貧瘠,應該是典型旱芋栽作環境。婦人以傳統栽作方式逐一尋找,挖取,廢時廢工。挖出的山芋明顯偏於瘦小,各種形狀都有,子芋結如鴿蛋大小的最多,但不噴藥施肥,實爲天然食材。

山芋採收集中於年底,當季不一定能吃完。爲了長期保存,多餘的必須烘成芋頭幹,平常可充飢食用。此一烘烤保存的傳統方式,迄今依舊延續。昔時的部落,設有一石板蓋成的爐竈。爐竈的功能類似漢人輾米廠,山芋收成的季節族人會把採收後曬乾過的山芋就近送往。委託爐竈的主人幫忙烘烤,並支付工資租金

以前的傳統爐竈用板岩製成非常典雅,後來的爐竈多以水泥築成。我在德文和達來走逛時,剛好都遇到一座。

▲魯凱族人會將採收好的山芋,拿去烘成芋頭幹,才能長期保存。(圖/劉克襄授權使用,請勿隨意翻拍)

現今烘烤山芋所需時間,差不多要十多小時。若依早期烘烤的方式,所需時間可能長達一整天。山芋烘烤到完全乾硬後,還需拋去外層焦黑。此時的山芋硬度烤焦麪包,保存良好的可達三年不壞。

長時離開部落到山裡打獵或耕種時,山芋幹是最方便攜帶的美好食物。除了直接食用和烹煮,還能磨成粉保存。

前些時,在蘭嶼觀看芋田,長出的山芋跟排灣的近似,都是小山芋,但多在水田環境,栽種或挖取都容易許多。根據達悟族人的說法,當地山芋有好幾種,種在邊緣和種在芋田中央的就是不一樣。在此一南方山區,山芋大概就只這一二種,簡單許多。

若從芋頭對照,生活在海邊的蘭嶼達悟族,明顯地富裕許多。難怪他們常說大海是父親,水芋田是母親了。

作者劉克襄,綽號鳥人,作家、自然觀察作家,從事自然觀察、歷史旅行舊路探勘,至今出版詩、散文、長篇小說、繪本攝影作品三十餘部。本文已取得本人授權刊登。本文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文章請寄editor@ettoday.net

▼山芋對魯凱族人來說,是重要的主食。(圖/劉克襄授權使用,請勿隨意翻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