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鄉」總與「落後」劃上等號 到底是落誰的後?

文、圖/《歐北旅行觀察日記蔡升達

飛躍「給予」之外,才能真正得到。那天,在朗島部落的早晨,原本晴空萬里的天氣突然下起不小的雨,正煩惱走不了時,「進來坐吧,現在是退潮,等下就會停了。」老人家邀請我與詠恩坐進涼亭裡。「爲什麼下雨就是退潮呢?」我好奇的問。「嗯…就是會下雨阿,退潮…等下就停了,」老人家點起了煙笑笑的看着我。

短短的三十分鐘,雨停了,也許是巧合,但我看得出老人家的篤定。

部落文化基金會執行長說,「你們對海洋民族的強烈印象脫離不了海洋,其實在我們這裡,女人農務與海洋同等重要,有一句話這麼說,『海是男人的田,田是女人的海,』這裡一年沒有漢人的四季,只有三季,是跟着飛魚脈動,所以飛魚過後,農作物就佔了很重要的一部份,」接着,執行長再問,「你們知道我們的同一塊水芋田裡有好幾種不同品種的芋頭嗎?根據離水源的遠近、土壤狀況、周遭長出的其他植物,來判定這塊土地適合什麼樣的水芋生長雜草還分爲好與壞草,壞的才清除。」

執行長對於我們回答「不知道」也很有禮貌的以笑容迴應我們。那是智慧,都是這塊土地的智慧啊!我們擁有太多他們所沒有的,他們擁有太多我們所沒有的,哪裡有問題嗎?一點問題都沒有。

偏鄉」總是與「落後」劃上等號,到底是落誰的後?

不同文化彼此之間的落差並不代表那是一種缺陷,文明從來就沒有高低之分。

如果今天蘭嶼孩子突然的跑去你家教你怎麼「處理飛魚」,規定你什麼時間才能剪飛魚的翅膀,什麼時候到了才能吃、過了什麼時候就不能吃,對於你不理解飛魚的事情感到不可思議,甚至覺得你「太落後」了,一定要教會你,「不然你出去會被笑喔~」的心態指導你,你心裡是什麼感覺

大多數人會想,「我幹嘛要會處理飛魚?那不是我的生活阿,爲什麼要學。」那爲什麼他們需要「美姿美儀」?

蘭嶼到處都是羊,但他們幾乎不太吃,除非是重要的儀式或者慶典,纔有可能將羊宰殺,在島上,別說是牛排館,一隻牛都沒看見,爲什麼?生活文化就是一種「人」與「環境」互動所產生的「行爲」結果。沒有的原因,就因爲他們沒這麼需要,就像你沒這麼「需要飛魚」一樣。

前身爲師範學院,現今仍然是培養老師的重要學校,「多元文化」思維的培養,更顯重要。林慶臺牧師泰雅)對我說:「如果大家想要幫助我們,可不可以先聽我們說故事。」臺東長濱大姐阿美族)對我說:「我們這裡不需要這麼多物資,更需要一座游泳池,因爲游泳對於海岸阿美族的孩子來說不只是技能,是文化。」

大學修的一堂教育課程中,有一位老師在課堂上討論「考試評鑑」時說:「如果考的是如何只用一包鹽巴一把刀在山林生存三天以上,你們全部都是六十分以下的不及格。」我的布農族同學馬詠恩眉頭都不眨一下的說:「那~~~麼~~~簡~~~單~~~。」

椰油國小的一位男老師,走遍臺灣本島無數個部落,意外到了蘭嶼之後,一待就是七、八年,現今更落地深根蓋房子,決定這輩子都不離開這塊土地。他說:「孩子最需要的是,陪伴。」

就像歐北來的冷門景點概念一樣,不是關起門來不要讓大家去,而是理解去了之後「真正該做的事情」是什麼。絕對肯定「服務」的立意良善。

但,「彎下腰學習吧,飛躍給予之外,你纔會真正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