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草工藝沒落 致民國中創社傳承

民國藺草社由藺草達人教導編制技巧。(致民國中提供/巫靜婷苗栗報導

致民國中教務主任淑萍拿起學生創作的藺草工藝品,希望藉由教育,翻轉藺草編織即將消失命運。(巫靜婷攝)

學生擔任藺草小老師課外教導學童編織,傳承文化邁開步伐。(致民國中提供/巫靜婷苗栗報導)

藺草不只可用來編織,也能製成再生紙。(致民國中提供/巫靜婷苗栗報導)

苗栗縣苑裡鎮以藺草文化聞名,然而時代變遷,愈來愈少年輕人願意投入傳承,位於內區的致民國中7年前成立藺草社,聘任鎮內專業藺草達人教導學生傳統技藝,近年將編織技術再進化,讓學生在社團時間瞭解工藝,並試圖創新使藺草編織也能具有經濟價值,誘發學生傳承逐漸消失的文化。

藺草編織爲老一輩苑裡人的集體記憶,將藺草草莖一分爲二分撥爲細條後,可編織成草蓆草帽民生用品,具良好透氣性吸水性特點,適合於潮溼、炎熱的環境使用,自清末廣爲流傳至今,一度成爲當地經濟命脈,鎮上的婦女幾乎都投入編織,但隨着工業發達、人才老去,面臨文化斷層危機

藺草編織普遍融入於活動體驗,卻少有學校願意紮根,致民國中7年前爲保存苑裡3大特色「米食、磚雕、藺草」,從創設校園社團開始,一步步帶領有興趣的學生重拾珍貴文化,教務主任張淑萍身兼藺草課程推動者,她觀察願意加入藺草社的多爲女生,要能夠讓她們看見(手作)價值,才能激發傳承的動機

張淑萍表示,藺草社約有10多名學生,由帽席編織業職業工會理事長螢綢利用每週三2節社課時間教導學生藺草編織與文化,是全縣唯一有常態性藺草文化課程的國中社團,學生學成後會校外活動中擔任小小編織師,教導低年級學童,也會利用生活科技概念,將木工、手作與藺草結合,創新是目標

張淑萍說,翻轉「藺草編織是奶奶纔會做的事」,暑假辦理的藺草紙體驗,就是創新的一種面向,今年學校將鄉土課程融入苑裡3特色,讓1年級全體學生從認識藺草、動手編織到多元創新,藺草文化不再是社團課或即將消失的傳統工藝,更有機會成爲學生未來發展出路。

致民國中學生結合木工等生活科技技巧,將藺草編織製成創意盃墊。(致民國中提供/巫靜婷苗栗報導)

藺草編織創意盃墊。(致民國中提供/巫靜婷苗栗報導)

藺草編織創意盃墊。(致民國中提供/巫靜婷苗栗報導)

致民國中學生結合木工等生活科技技巧,將藺草製成創意盃墊。(致民國中提供/巫靜婷苗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