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鄉再現風華 青年傳承石牆村的草編工藝

履客團隊舉辦稻草編手作課程,讓民衆體驗苗栗公館石牆村的草編文化。(教育部提供)

爲讓苗栗公館鄉石牆村的草編文化得以延續,一羣外地來的青年組成「青履客」團隊,向教育部青年署申請青年社區參與行動2.0Changemaker計劃,發起石牆新生活運動,提出的行動方案不僅獲得行動金的支持,更得到績優團隊競賽銅獎的肯定。

位在苗栗縣公館鄉的石牆村,以前是生產草鞋產地,曾享有草鞋莊美譽。如今草鞋已被塑膠鞋取代,加上村內青壯人口多數到外地就業,在地產業也面臨失傳。

「青履客」團隊成員5年前在參與苗栗石牆村內老農採收紅棗活動中陸續結識,他們受石牆村特有的草編技藝及石牆文化感動,租下苗栗公館鄉一處共同空間,一同生活與工作

爲吸引更多青年參與,團隊近年透過各種管道找尋外地青年以打工渡假方式,體驗採收紅棗,共同協助解決石牆老農產季採手短缺的問題,並利用打工期間共同生活的機會,傳遞石圍牆特殊的墾拓生活方式與其精神價值,給更多來短期居住的「履」客。

107年青履客向青年署提出「墾拓計劃-編織石牆新生活」計劃,透過田野調查及與耆老訪談,將草編的發展緣起完整進行紀錄,同時團隊也舉辦墾拓編手培訓活動,帶領參與民衆認識及體驗石牆稻草編織的工藝文化。

除此之外,團隊也邀請在地居民參加「新石力集體創作營」,共同發想、創作及編織象徵在地意象的草編物,期望建構墾拓的新生活模式,將草編重新融入在現代的生活,塑造石圍牆莊的文化形象。已滿兩百年曆史的石牆墾拓文化,在新一代青年進駐之下,產生了新的文化連結與激盪。

青年社區參與行動2.0Changemaker計劃鼓勵青年運用創意活化在地,107年共計協助18個於全臺灣各地的行動團隊,透過提供青年行動金,協助青年深入在地,以自身專長看見在地需求,往Changemaker的道路上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