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青瓷技藝 重現翠色光華

紹興上虞東山越窯青瓷坊,技術總監董文海正在專心燒製瓷器。經他之手,陶泥經過揉土、雕刻上釉,變成了一件件釉色晶瑩的青瓷作品,讓人讚歎不已。

作爲最古老的名窯之一,早在東漢時期,越窯就已燒製出品類繁多、造型優美的青瓷。千年後的今天,依然薪火傳承。

父親是上虞陶瓷廠工人,受他影響,我打小便與陶瓷結緣。”董文海告訴記者,自己後來也進入上虞陶瓷廠工作,在瓷土採集、原料提煉、釉料配方崗位都待過,憑藉過硬的技術,後又升任分管技術的副廠長。2000年企業改制讓他下了崗。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看着身邊同事紛紛轉行謀生計,倔強的董文海毅然選擇與陶泥與窯爐相伴,“我從小跟陶瓷打交道,突然放下還真捨不得。”

2004年,董文海創立了上虞越瓷陶業有限公司,2010年又辦起東山越窯青瓷坊。“越窯青瓷燒製受溼度溫度以及空氣等因素影響較大。”在他看來,在古代越窯燒製地或許能燒出正宗的越窯青瓷。爲此,董文海舉家搬遷到上虞上浦鎮的東山腳下,這裡曾是古代官窯集中地。他租下民居,承包數畝土地,開始潛心研究越窯青瓷的燒製技藝

傳承之路並非一帆風順。那段時間,董文海每天奔走在各大古窯址遺蹟,找原材、尋配料,對蒐集來的碎片進行分析,測定胎土組成成分、釉色成分和燒製溫度,不斷進行着青瓷製作試驗……

越窯青瓷的上品秘色瓷”,胎壁薄勻,色澤綠黃,晶瑩溫潤。還原“秘色瓷”成了董文海的目標,他拿着法門寺地宮“秘色瓷”照片和古窯址中“秘色瓷”碎片不停比對,進行了無數次嘗試與仿製。“經1300攝氏度煅燒後的‘秘色瓷’,總會發生難以預料的‘窯變’。”董文海笑稱,每一次開窯,心情就像是過山車,緊張又刺激。

終於,2012年,“秘色瓷”被董文海成功還原,由他製作的3件青灰藍色仿五代盤和荷花碗驚豔業內,還獲得了當年的中國工藝美術精品展覽銀獎。回憶當初,董文海紅了眼眶,“當時連我自己都不敢相信,秘色瓷在光線照射下,好像一泓清水,從不同角度觀賞,還能看到不同的色彩。”

眼下在青瓷坊,兒子董暉陪他一起重現翠色光滑。

董暉的加入,還要從一次制瓷事故說起。2009年,董文海在燒製陶瓷過程中不慎一氧化碳中毒,不僅牙齒嚴重脫落,甚至連走路都不穩當,落下了病根。放心不下父親,董暉毅然放棄了待遇優厚的工作,從西安回到上虞。“父親的那次意外對我觸動很大,感受到了他對越窯青瓷的執着,我覺得自己也有義務傳承下去。”就這樣,董暉成了父親的徒弟,採料、製坯、上釉、燒造……每道工序都從頭學起。

生活中是慈父,但對待技藝傳承,董文海這個師傅卻格外嚴厲。“董暉入行晚,必須更加嚴格要求他。”董文海說,有次因爲粗心,董暉燒瓷燒到一半才發現煤氣不夠用,窯內溫度驟然下降,大量半成品品質一落千丈。爲此,董文海毫不留情面,不僅嚴厲責罵董暉,還當着他的面把瓷器全部砸碎。“從那之後,他再也沒因爲粗心犯過低級錯誤。”董文海說。

手藝人最重要的就是耐心與細心,要沉得下心來慢慢琢磨。”董文海總把這句話掛在嘴邊,“想要把老祖宗失傳的技藝找回來,還原越窯青瓷,就需要勤思考,多積累,不能怕失敗。”

如今,董文海的青瓷作品吸引了衆多青瓷愛好者。作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越窯青瓷燒製技藝的傳承人,對於如何傳承越窯青瓷,董文海有着自己的看法。“越窯青瓷想要實現傳承,必須着力打造文化品牌,同時還要兼顧日用,滿足市場需求與大衆審美。”同時,他還希望越窯青瓷能走出國門,讓世界各國人民感受中國越窯青瓷的美。

本報記者 竇瀚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