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此一遊”式旅遊陋習爲何屢禁不止

今年清明假期旅遊市場回暖令人欣喜,即將到來的五一小長假更讓人充滿期待。隨着旅遊市場漸趨火爆,各大景區人流扎堆,一些文物保護相關的問題也應得到及時關注。

日前,一則“八達嶺長城3遊客牆體刻字”的新聞引發廣泛關注。一段視頻顯示,3名遊客在長城牆體上接力刻字,“瀟灑揮筆”後揚長而去。他們的洋洋灑灑恰恰成了我們的鑽心之痛。有網友感慨:還以爲在看十年前的新聞,都2021年了,怎麼還有人在文物上刻字留念!痛心感慨之餘,我們不禁要問,“到此一遊”式旅遊的餘毒還有多深?曾經盛行一時的旅遊不文明行爲“到此一遊”似乎已是很久遠的事,如今卻像一樁塵封已久的家醜被人舊事重提。多年前,不少遊客把刻寫“到此一遊”作爲不虛此行的留證,長城臺階和牆體上,故宮博物院缸上甚至高懸匾額上,各大寺廟中古鐘的內壁石窟佛像上,百年古樹上,用利器刻劃用筆塗改液等塗寫的字跡臭蟲般爬得到處都是,就連清華、北大等校園內古建築也未能倖免。更有甚者,還有人把“到此一遊”刻出了國門,直接劃在了埃及盧克索神廟浮雕上,丟人丟到了國外,讓國人跟着蒙羞

文物古蹟歷史留給我們的珍貴文化遺產,具有不可替代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承載了中華數千年的歷史文明。愛護文物理應成爲社會共識,對文物應抱持崇敬之心,然而一些缺乏文物保護意識基本社會公德的人卻時常挑戰着社會底線。他們把“到此一遊”式刻劃文物當成一種滿足私慾和虛榮心的光輝事蹟。殊不知,這是在親手將自己往恥辱柱上釘。正如一名網友所說:秦磚漢瓦,無語千年,傳承着中華文明的厚重;鎖匙礫石,刻字留名,透露着愚昧無知的虛榮。

我們應該意識到,很多文物的人爲性損壞是不可逆的,相關部門費時費力地保護文物、修復文物,也趕不上不文明遊客的隨手一劃一刻。所幸,經過多年的宣傳教育,越來越多的遊客意識到保護文物的重要性,在文物上刻字不亞於在自己臉上烙字。因此,這些刻字行爲一經曝光,網上總是罵聲一片。從2013年故宮博物院一口缸上出現“到此一遊”,網友喊出“逮住剁手”,到2020年有人曝光天壇一處牆磚上有遊客連續三年刻下“到此一遊”,網友直呼“手欠”,再到今年3遊客長城刻字,網友羣起而攻之,一些言辭雖然稍顯過激,卻足見公衆文物保護意識的普遍增強,以及對刻劃文物現象的強烈反感。

3遊客長城接力刻字暴露出監管漏洞,相關監管措施尚待進一步加強。從推動巡邏隊建設到運用無人機巡邏等都不失爲有效補強監管的辦法。視頻曝光後,相關部門迅速行動,作出行政拘留並罰款的處罰,旅遊部門又將3人列入不文明旅遊“黑名單”,多家景區實施聯合懲戒、不予接待,這些懲治措施都讓人拍手稱快。此舉也有利於進一步宣傳國家在文物保護方面的決心,引導部分旅遊習慣還停留在數年前的遊客及時補上文明旅遊、愛護文物這一課。

與此同時,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我們不得不正視。視頻曝光後,網絡上罵聲一片,廣大網友對刻劃文物的行爲進行了強烈譴責。然而,從視頻中看,現場除了拍攝者鏡頭記錄下這一幕,並沒有人(包括拍攝者)上前提醒或阻止。我們也應該認識到,只寄希望於工作人員的監管、無人機的巡邏,或悲劇發生後的懲罰,一定是遠遠不夠的。文物保護工作需要更多公衆的參與,如果每一名遊客都自覺地加入保護文物的隊伍中,看到此類行爲及時制止,“到此一遊”也許就真的無處可遊了。

有人說,已經不記得上次聽到類似的事是什麼時候了。近年來,“到此一遊”式塗鴉、刻劃的現象的確少了,但是並未絕跡,本次刻劃事件也是一個警鐘,警示我們進一步宣傳教育引導監督的重要性。祖國大地風光無限好,文物古蹟處處都是寶,切不可因爲目光短淺或一時手欠處處留名。對於缺乏文物保護意識、不懂基本旅遊文明規範的遊客來說,寧願不看風光無限,也不要出門丟人現眼。別說文物不能隨便刻劃、塗鴉,在文明之風普遍吹進尋常百姓家的今天,哪怕是普通的一堵牆、一根電線杆也是不能隨便留下“墨寶”的。留念方式有很多,在不違反規定的情況下拍照、錄像、寫文章,哪一個不比刻下“到此一遊”四個字來得實在。

(作者:任李娜,系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