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喋喋不休,而他們選擇一言不發

1

真正的關心

只要沉默

昨天,考研結束了。

有人笑着出考場,有人直接在教室裡就失聲痛哭。

有人說要回家大睡三天三夜,有人說二戰從明天開始重新備考。

考研就像人生一樣,總是幾家歡喜,幾家哀愁。

今年的考研報名人數突破了377萬,再創歷史新高。而錄取率就那麼一點,能夠金榜題名的永遠是少數。

難怪有人說:今年真是史上最難的考研,心疼孩子們。

其實這不過揭示了一個殘酷的真相:可能對大多數人來說,失落與委屈,纔會是常態

所以,如果你是考生,請從容平和地看待最後的結果

你已經在考場上拼盡全力,至於結果,靜靜等待就好。

錄取了,是你辛苦付出的回報。

失敗了,也不意味着世界末日。

多年後你或許明白,一次考試的得失,並不能決定更多的人生。

不是考研裡有人生,而是人生裡有考研。

如果你是家長,請給孩子一個擁抱。

告訴TA你已經拼搏過了,往後餘生,路在前方。

重要的是向前看,不放棄的人,世界的美好,終會與你環環相扣。

作爲旁觀者,請你學會用沉默來表達關心。

別追着考研人問這問那,別因爲自己的好奇心,給那些猶豫難受的孩子二次傷害。

經歷過考研,每個人都是獨孤的戰士,都值得尊敬。

不要以成敗論英雄,此刻他們需要的是理解、愛和包容。

而不是緊追不捨的提問和嘲弄。

道德經》裡有一句話:“善行無轍跡。”

真正善良的人,懂得在別人剛剛經歷了關鍵時刻時,不張揚,不喧譁。

就像網上說的:很多時候,真正的關心,只要沉默。

2

人類的悲歡

往往並不相通

很多時候後,考研的壓力其實比我們想象的要大。

曾經有個新聞。

今年1月份,在河北的一個小區內,突然發生一聲巨響,一名男孩從11樓墜下,當場身亡。

後來,事後調查,男孩今年24歲,2019年參加研究生考試沒有通過,在心情壓抑的情況下,一直受到父母的訓斥責備

最後不堪重負,賭氣從11樓跳下,結束自己的生命。

事情發出後,引起了網友們的紛紛議論

有的網友說:“24歲了還在考研,大概率是二戰甚至三戰了,這種壓力的難以想象的,如果還得不到親人的支持,真的很容易崩潰。”

其實,這些年,因爲考研失利,又備受打擊,最後造成悲劇案例並不少。

前兩年,四川一名22歲的男孩發現考研成績不理想,網購100片劇毒藥品自殺。

2018年,名校大學女孩因爲考研失敗,從高樓墜落。

還有人因爲1分和清華失之交臂,失望的他選擇這個世界說再見。

魯豫偶遇》中說:

“無論是誰,都曾經或正在經歷各自的人生至暗時刻,那是一條漫長、黝黑、陰冷、令人絕望的隧道。”

我們永遠無法知道別人內心在經歷什麼,人類的悲歡,往往並不相通。

這個時候,沉默也許纔是最大的尊重。

而一句不知輕重的話,一個嘲弄的眼神,都可能成爲一把尖刀,撕破最後一點尊嚴和希望。

千萬不要覺得是對方矯情,你沒經歷過,真的不會懂。

禮記·中庸》有云:“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

即便再好的關係,也不可能完全感同身受。

最可怕的就是: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那便要懂得管住嘴,不去追問,纔是最好的方法。

3

恰到好處的分寸

纔是最高級的教養

有一句說,人和人最好的關係是熟不逾矩。

距離,纔會有尊重;有尊重,纔會讓關係持久。

紅樓夢》裡有一回。

在一次宴席行酒令時,黛玉脫口而出了《西廂記》中的一句“良辰美景奈何天”。

那時候,讀《西廂記》對女孩子而言是要受責怪的。

細心寶釵留意到了黛玉的失言,但當着長輩一衆丫鬟的面,寶釵並未當面拆穿。

等到宴席散盡,四下無人之時,寶釵纔去悄悄地提點黛玉

“男人們讀書若是不明理,揀那些雜書看了,移了性情,尚且不如不讀書的好,何況你我?”

黛玉頓時明白她的所指,內心也是一驚。自己無心的一句話,寶釵卻能爲自己周全

心高氣傲的黛玉,也不禁覺得寶釵真是貼心,既指出了自己的不足,又給自己留下了餘地

這就是恰到好處的分寸感。

別人難堪時不去主動拆穿,合適的時候又給予恰當的提點。

這其中蘊含着一個人真實的善意和教養。

網上流傳着這樣一段話:

和朋友之間,保持一杯水的距離;

和親戚之間,保持一碗湯的距離;

愛人之間,保持一張紙的距離。

弘一法師也曾說: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里。”

其實,人與人之間最好的相處之道,就是說出口的,都恰到好處;沒說出口的,彼此一個眼神就懂。

看透,是能力,而不說破,往往纔是大智慧

就像作家江南月說的:往後餘生,切忌交淺言深,因爲心與心之間,需要時間去拉近;人與人之間,唯有留白纔是最美。

處事分輕重,爲人知進退,這是一個人的能力,更是一個人的教養。

4

閉嘴是一種修行

沉默是一種智慧

有人說,人生無非三件事:老天的事、他人的事和自己的事。

真正厲害的人都懂得,前兩件事不是自己所能左右的,那就只管做好自己的事,改變自己能改變的,未經他人之事,勿輕易下判斷。

《大學》說:“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多一份沉靜、心安,就多一份智慧和力量。

古人曾經對哪些應該“不言”,做了總結:

他人是非,不如不言;

人云亦云,不如不言;

言而不當,不如不言;

舊事重提,不如不言;

知而不行,不如不言;

真正智者,知而不言。

一個人在什麼場合說什麼樣的話,最能看出底蘊和教養。

就像此刻,考研剛剛結束出來了,有的人豪情萬丈,而更多的人卻倍感煎熬。

無論如何,即使再關心,儘量不要多問,不要叨擾。

他需要的也許只是一個微笑,一段沉默。

結果是好是壞,過段時間你自然會知道。

此時此刻,請收起你的好奇心,讓別人安靜地面對人生的起落得失。

就像洞見君說的那樣:

說話是一種本能,閉嘴是一種修行,沉默是一種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