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龍泉青瓷:千年窯火不滅 傳承中華美學

浙江龍泉寶溪鄉溪頭村位於浙閩邊界,風景秀麗,古樸自然。該村擁有的保存完好的“龍窯”共7座,是近現代龍泉青瓷發祥地

此間舉行第三屆世界青瓷大會上,該村擁有近百年曆史的“陳家窯”正式開窯。100多名青瓷匠人制作的350餘件龍泉青瓷,經歷30餘個小時的燒製後面世。

“龍窯”是“人類非遺”――龍泉青瓷傳統燒製技藝的主要載體,新中國成立前建成且尚可使用的“龍窯”被當地青瓷匠人稱爲“老窯”。目前,龍泉擁有“老窯”13座。數據顯示,龍泉境內曾發現“龍窯”窯址400餘處。

“龍泉青瓷起起伏伏,有過數次高潮低潮,但至今仍香火不斷。因此,我們稱之爲‘不滅窯火’。”龍泉青瓷傳統龍窯燒製技藝研究會會長、中國工美行業藝術大師張��說。

龍泉青瓷始於三國兩晉,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吸收中國古代南方的越窯、北方的耀州窯、定窯特徵,在北宋早期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後因金兵入侵,中國政治經濟中心南移,許多優秀的制瓷匠人來到南方,龍泉窯在這個時期有了“巔峰性”發展。

“極簡主義是宋代美學的主要特徵,龍泉青瓷以其簡潔的線條,優美的造型溫潤如玉質感成爲宋代極簡主義最具代表性東西。”張��說,“‘玉’在中華文化中備受推崇,青瓷也因其如玉般的質感,備受古代文人喜愛。”

20世紀70年代,一艘中國元代沉船朝鮮半島西南部新安海域被發現,一萬多件沉船出水文物中,龍泉窯青瓷器佔其中60%。

但隨着歷史變遷民衆審美變化,龍泉青瓷在明清時期逐漸沒落,清末時幾近失傳,由寶溪的制瓷藝人艱難延續着一絲血脈

“龍泉青瓷迎合我們對美的認識。同時,許多勤勉的技藝傳人一代又一代進行傳承與創新。這是龍泉窯火傳承千年,至今不滅的原因。”張��說。

目前,龍泉窯大部分是燒天然氣、融入氣壓表現代科技的“氣窯”。“氣窯”出品穩定,生產效率高。傳統“柴窯”對技術要求較高,火候溫度全憑肉眼觀察,及放置在窯內的“火照”掌握。“柴窯”燒製期間,燒窯師傅幾乎不能休息。當下,僅有一小部分青瓷匠人具備“柴窯”燒製技藝。

“傳統‘柴窯’燒製出來的青瓷能夠體現一個匠人、火、土的完美結合,其作品具有唯一性,其內蘊的古樸自然,也是現代中國人對於傳統文化的認可與迴歸。”張��說,“我們很擔心傳統手藝在這一代失傳,這也是我們成立龍泉青瓷傳統龍窯燒製技藝研究會的原因。”(胡丁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