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史話-儒將俞大維鎮守臺灣 抱病出任國防部長(五)

退休後的俞大維。(本報系資料照片

1945年10月11日,毛澤東國民黨簽署《雙十協定》後,陳誠(右)和國民黨將領張治中(左)到重慶機場送別毛澤東(中)。(本報系資料照片)

陳誠軍裝照。(取自網路

國防部長俞大維》

蔣公風雨險惡之際授我如此重任,我能不鞠躬盡瘁?

1954年5月27日,總統明令俞大維任國防部長,當然之前俞大維已接到通知。俞後來憶述說:「正當我在美國輾轉病塌,與死神掙扎,慶幸稍有起色,就在此時,奉接蔣公來電,囑我束裝返國出任國防部長。蔣公於風雨險惡之際授我如此重任,我能不鞠躬盡瘁?」

俞大維當然推辭,何況他有病。似乎總統不知道俞大維的病況,以爲他是「謙辭」。終於總統知道他確是有病在身,但仍然要他出任國防部長。5月30日,總統令行政院長俞鴻鈞暫兼管國防部。俞大維的病況如何?顧維鈞在6月17日這樣記述:「俞將軍有病,心情也不太好,因爲3個星期以來,他的病情有所加重。」1955年6月14日:「蔣中正電示俞大維速確定國防部副部長人選,及江杓回臺再發表職務。」

爲國奉獻不再推辭

據悉,俞大維要入院接受手術,短期內是無法赴臺履新。他雖然極力推辭,但是總統虛位以待的做法令他最後還是無法拒絕。

37年後,俞大維憶述說:「我擔任國防部長,老總統發佈3次命令,纔回國就職的。當時陳誠任行政院長(按:當時陳爲副總統,俞的記憶有誤),曾請示總統是否先徵求我同意後再發表人事命令。老總統指示,如先徵詢我的同意,則我不會答應。先發布命令,然後電催報到來就任即可。我不是陳誠推薦的,但是我與陳氏交情非常好,外面以爲我是陳誠的人,其實不然。」

但是他還要留在美國多一段日子,一面養病,一面處理爭取軍援事務,因爲臺北仍未發表由誰來接替他在美國的工作。這時,顧維鈞已接到臺北的指示,在7月中旬到臺灣述職和訪問。回臺前夕,7月16日晚上,顧維鈞拜訪了在養病的俞大維,顧氏說他的病情有所好轉,在8月10日還要再次檢查,病體復原後就將離開美國回臺北,以便在8月末就任國防部長。

第二天,顧氏自華盛頓登機飛臺北。顧氏在臺北逗留了一個多月,8月23日自臺北飛美。他剛回到美國,俞大維便立刻前來看他。顧氏說:8月26日傍晚,我接待了俞大維將軍。他堅持要來看我而不讓我去他家見他,他看來比7月分我赴臺前見到他時要健康些。我把委員長給他的口信告訴了他,並告訴他,臺北的許多問題有待決定,在桂永清將軍突然逝世後,臺北正急切等他去任國防部長。俞將軍對我說,8月31日他先要在紐約再作一次體格檢查,然後動身去臺北履新。

臺北非要俞大維當國防部長不可的原因是什麼呢?當然值得思考。那個晚上,俞大維跟顧維鈞大談遠東局勢金門的防守問題。他認爲中共對臺灣一定有所行動,而最可能攻擊的目標是金門,因爲軍事上他們三面包圍着該島。俞大維說在政治上,因爲心理原因,必須保衛該島,但是他不贊成爲了防衛金門、大陳及其他島嶼耗費過多人力,因爲這會削弱臺灣本島防禦力。他說第一次大戰凡爾登戰役中德國實行「絞肉機」戰術,迫使協約國大量犧牲人力──金門此一島嶼正是迫使我們犧牲人力的地點。

俞大維這一想法是純從軍事角度出發,即軍事戰略應立足於實際的武裝力量,而不能服從政治上的考慮,顯然這一看法和最高當局要求守住金門的想法不一樣。當然,作爲國防部長,他又毫無疑問會執行最高當局的決策。

9月3日,中共砲擊金門,這就是「九三砲戰」。那天中午,砲戰的消息在傳到華盛頓前,俞大維前來向顧氏辭行。他們討論了俞大維走後在華府的工作如何料理。雖然他即將動身,但照料軍援事宜由誰承擔仍未確定下來。顧向俞問及此事,俞說要到臺北後再作商量,然後通知顧。對於顧問人選,俞屬意孫立人何世禮。那天,顧氏設宴爲俞餞行。9月7日下午一時許,顧氏到機場爲俞大維送行,當時送行的只有中國人,並沒有美國的官員在場。

保衛金門至關重要

俞大維飛走了,但俞大維在美國的活動仍然餘波盪漾大使館武官柳鶴圖向顧維鈞報告他曾陪俞往見美海軍作戰部長卡尼(Robert Carney)上將,俞向他解釋了保衛金門的重要性,並問他臺灣能指望得到什麼援助。卡尼說從軍事角度看,金門並不太重要,但同意從心理及國際觀點看,金門有其重要意義,因爲失去金門會對亞洲國家、大陸人民、臺灣士氣、及美國威信都有深遠的影響。

他勸當局在保衛該島時不要吝惜裝備和物資,並且主張爲防禦而消耗的東西,美國應予補充,說此事正待總統決定。顧維鈞認爲這個情報很重要,於是給臺北發了電報。幾天後,柳鶴圖說國防部二廳來電索取俞將軍和卡尼談話的報告,他已將報告寄出。此事可以看到俞大維和美國將領之間的互動良好,無疑對穩定臺海局勢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他之所以被任命爲國防部長,相信這是原因之一。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