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俞大維 臺灣還有國士嗎?

(圖/於家麒翻攝)

在愈發紛亂起來的世局中,想起刻正在臺大圖書館展出的「回眸俞大維」,內心有很深感觸:今之國士安在?若有國士,對時局奈若何?

被譽爲「國士無雙」的俞大維一生際遇,可謂傳奇。他早年與陳寅恪一起留學美國,得到哈佛大學數理邏輯哲學博士;後轉赴德國,學實用的兵工彈道。這轉變太驚奇,卻只有一個理想:強兵救國。1928年陳儀受蔣介石之託,到德國探望留學生,一方面尋找人才。彈道專家俞大維、經濟博士張果爲都是他引薦的。

1933年俞大維擔任兵工署長,深知工業發展要在科研紮根,所以九一八事變後,成立許多研究發展機構,如理化、應用化學、航空兵器、軍用車輛等多個研究所,並高薪聘請德國彈道學權威來教導協助,培育許多人才。

難得的是,他深知武器品質關係整體戰力,必須提升製造能力,建立軍品規格與檢驗制度,於是在各兵工廠設立工具、樣板工廠,建立產品驗收與整套品控制度。這一點很重要,16世紀明朝就從葡萄牙人引進大炮製造技術,卻一直無法做到精準有效,以致於在對付大清的戰爭中屢屢大敗。

而他的清廉則讓德國人刮目相看。向德國購買大炮的經費依慣例有回扣,他直接請他們轉爲購買,於是多了好幾管大炮帶回來,讓蔣介石都大吃一驚。(只不知現此時向美國軍購的幾千億,還有多少回扣?)不只如此,俞大維還引進當年留學歐美日等國及國內大學的理工科人才,參加國防科研及武器彈藥生產,更培育許多人才到國外留學。俞大維主持兵工廠業務長達14年之久,有「兵工之父」的美譽。

他最著名的莫過於八二二砲戰中,身居金門第一線,直面中共第一波衝擊,受傷而返,直接找美軍求援,爲扭轉戰局帶來奧援。而他一生未加入過國民黨,卻深得蔣介石信任。俞大維對蔣介石一直遵行着「君以國士遇我,我必國士報之」的古禮,終其一生,每年必至慈湖祭拜兩次。

和俞大維一樣抗日報國的還有李國鼎。李國鼎是庚子賠款所派出的第二屆公費留學生,公費結束,他的指導教授羅塞福德爲他安排了英國倫敦皇家學會的獎學金,繼續在劍橋研究。然而七七抗戰消息一傳來,他無法安靜讀書了。他決定去請教他的老師。

羅塞福德說:「這場戰爭的決定因素可能在空戰,而不完全在地面戰。你是學物理的,懂得物理基本知識,包括聲光學和電學,正好可以應用到防空設施,如照空燈和測聲機。」

聽完老師的話,他毫不猶豫,立即束裝。他還和德國的中國代表連絡,參觀了照空燈和測聲機的工廠,回國後立即加入防空部隊。其後他教書、做研究,還參加資渝鋼鐵廠的設立,從理論物理,走向實用科技。

爲抗戰報國而返國獻身的知識精英當年不知凡幾。《中國時報》創辦人餘紀忠當年就立刻從英國搭船回來參加抗戰。這是一個爲國家可以捨身忘死,放棄個人的權位,一心要讓國家站起來的時代。這個世代的知識分子,讓後世看見一種生命的典範,一個高風亮節、鐵骨錚錚的人格。

看完俞大維展,走出臺大圖書館,望見前方的椰林大道,忽而想到,這個臺灣最高學府,出過4個總統,但「這個國家」有培養出脊樑挺直的國士嗎?一時間,想起杜甫的《秋興八首》:「聞道長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勝悲。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異昔時。直北關山金鼓振,徵西車馬羽書馳。魚龍寂寞秋江冷,故國平居有所思。」

唉!回看臺灣亂局,不禁感嘆:臺灣還有國士嗎?(作者爲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