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史話-儒將俞大維鎮守臺灣 在美厚實人脈起重大作用(四)

出席華盛頓會議中國全權代表駐英公使顧維鈞(左起)、駐美公使施肇基、大理院長王寵惠。(摘自網路

顧維鈞是中華民國參加華盛頓會議全權代表之一。(摘自網路)

宋子文與顧維鈞(右)關係甚篤。這是宋子文1943年訪問英國期間,與中國駐英大使顧維鈞合影。(本報系資料照片)

俞大維國防部長

俞氏美國的作用相當大,因爲美援對中華民國來說相當重要。

俞大維又說那天已見過馬歇爾(George Marshall, Jr.),發現他對華的態度還是比較好。俞對馬歇爾說運往臺灣軍援物資實在太慢,最近幾個月只收到用於港口的探照燈,馬歇爾答應調查。

此外,俞又見了五角大廈主管對外軍援的奧姆斯特德將軍,奧姆斯特德將軍問他什麼是臺灣最需要的軍用物資──他本人和俞大維是很熟悉的。

這時俞大維到華盛頓才5天。除了軍援,俞大維亦要跑經援。那年10月9日,他去見了遠東經濟合作署遠東處處長艾倫格里芬,他友善的向俞大維建議中國政府應在近期制定一項長遠計劃,提出幾年之內的需要,以供美國考慮。從後來的美國經援數字看,是絕不少於軍援的。10月20日俞大維向顧維鈞報告他打聽到來年的援助是2億8千萬美元,其中大部分是軍援和經濟影響援款,後者用來應付軍援本身帶來對經濟的影響。

運用人脈爭取援助

以上的例子都說明俞大維是利用他和華府官員的人脈,來爭取更多軍、經援助。俞大維除了爭取增加軍援的數額項目,更麻煩的是要敦促華府主管官員加快將援華軍用物資付運。他就此事向馬歇爾抱怨,於是馬歇爾找人拿文件查看,發現在確定的9千萬美元總額中,只運出了1千2百萬美元。經俞大維的爭取,終於收到了五角大廈關於加速運送的保證:

「1951年底前交運軍事裝備可以供應20個陸軍師,其中包括第一批運送的迫擊砲、步槍機關槍,以及後續交運的75毫米、105毫米大砲和砲彈。後兩種武器足以裝備20個師,還能抽出一些供應軍團和軍的獨立砲兵部隊。」

俞大維對顧說這些數字是保密的,這個消息臺北尚未知道,他沒說這些數字的來源,顧氏也沒有問,顯示了他們彼此間存着默契。十天後,俞又獲知進一步消息:又有兩批高射砲和其他大砲將運往臺灣。他向顧說,他必須不時盯住五角大廈的人,才能讓他們加快運輸。

「使美國採取一項援助我們的政策是一回事,使其把該項政策付諸實施則完全是另一回事。」很明顯俞大維這兩件事都要做,而且都不易做。俞大維又表示,在臺北的蔡斯軍事代表團不願意大使館插手軍事援助,對於軍援他只能通過五角大廈的朋友們得到消息,所以要求顧氏保密。

事實上俞大維早已察覺到這個情況,1951年10月顧氏的記述:「來通報情況的俞大維告訴我說,美國的策略好像是把確切的金額對我們保密,打算根據我們接受其使用意見和我們執行改革的程度,陸續把授款分配給我們。他說,他們寧願與臺灣的我國政府直接聯繫,而對此間大使館隱瞞這種消息。

此一情況說明了俞大維他是不可以公開、直接的在美國爭取軍援,他只得私下透過美國友人打聽美援的數字及付運進度。這些資料臺灣方面不知,駐美大使館也不知。

俞大維始終謹守着顧維鈞大使「助理」的名義來處理軍、經援事務(雖然暗地裡他纔是主管),以故他處處尊重顧維鈞,不時向他報告軍、經援的情況。

顧氏的回憶錄記錄了俞大維自1951年8月開始,每隔2至3個月便向他彙報軍、經援物資付運的最新情況,以便顧氏得以在適當時介入,這種做法一直維持到1954年中他回臺出任國防部長爲止。

俞氏在美國的作用相當大,因爲美援對中華民國來說相當重要,而俞大維的工作不是其他人可以隨便取代的,偏偏總統卻想調離他。

1951年的12月20日,俞氏在大使館的會議後,私下對顧氏說政府再三敦促他接受聯合國軍事參謀團中國代表的任命。俞大維說他推薦了何世禮,但是委員長仍堅持要他擔任,最終還是由何世禮將軍出任聯合國軍事代表團中國代表一職,俞大維仍留在華盛頓。

1951年終於過去了。1952年1月,俞大維打聽到好消息。1月19日他向顧大使說經援商品運送已有巨大進展,1951財政年度的項目,將於1952年4月左右全部運往臺灣,對於軍費接近歲出9成的臺灣幫助無疑很大。

中華民國處境無奈

2月18日顧維鈞設午宴招待蔡斯(William Chase)將軍和奧姆斯特德將軍,俞大維亦在座。蔡斯是駐臺美國軍援顧問團團長,他說這次返美是爲和當局磋商,並敦促加速運交臺灣的軍援。當然,作爲一個清醒的讀者,我們不會認真看待蔡斯的說話,但是他另外的話,說供應臺灣的裝備,「雖不是新型的,但是比沒有要強」,卻道出了中華民國現實處境的無奈。

儘管有美方高層說會加快軍援付運進度,但實質上,起碼在中華民國方面來說仍嫌太慢。6月11日,顧氏和俞大維共進午餐,顧說:經濟援助計劃已經完成或即將完成80%;軍事援助計劃則拖延了大約1年。由於他的努力,海軍援助物資的80%已經裝運;陸軍援助物資的50%也已裝運。(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