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源:臺灣每年10%預算用在補助能源 應趁機要求企業投入回收水

內政部長鴻源 (POPradio提供)

前內政部長李鴻源今日接受POPradio廣播專訪表示,臺灣每年有10%預算都用在補貼能源上,而政府過去每年補貼給竹科水錢是20幾億,應該趁現在缺水大家開始重視的機會,要求產業投入回收水,否則等到不缺水時,這件事大家又忘了。

李鴻源指出,臺灣的科技產業根本沒辦法停水,所以現在竹科跟南科很多公司都去臺中水湳回收廠買水,然後再用水車載回,這樣算一算每度水成本大概600元,但一般自來水大概是10元,差到60倍,這些公司每天光是水車的錢就上千萬。

李鴻源說,竹科的高科技公司羣,若缺水50%,無法產能全開,1天損失就是30億臺幣,這是2011年的數字,到了現在可能更高。中鋼只要斷水1天,損失就是7億,對這些產業來說,生產線是不能停的。

李鴻源表示,旱災不是今年才發生,過去本來就是每隔2-3年就會發生一次,但過去大家無感,但今年因爲「護國神山」,它們是臺灣的經濟命脈,不能出問題,所以大家都覺得「痛」。

李鴻源指出,過去只要缺水,就拿農業用水來補,這些是農民救命的水,然後再補助每季1甲農地8萬塊,這要農民怎麼過日子?科技業拿農民的水賺了很多錢,但跟農民有什麼關係

李鴻源說,現在自來水1度10元,但開發成本1度是30元,政府每賣1度水就倒貼20元,竹科1天30萬噸用水,等於1天補貼600萬,1個月就是1.8億,1年20幾億。

李鴻源表示,最近臺達董事長鄭崇華自己出面表態,說產業不應該這樣被政府補貼,自己也追蹤了鄭崇華的思緒,鄭想表達的應該是,水跟電都該是製造成本。

李鴻源指出,國家的預算有10%被拿來用在補貼能源上,臺灣每年要補貼上千億,結果產業越補越沒競爭力,因爲水電太便宜,對產業來說不是重要的生產成本,以至於工廠用水的回收率比例一直很低。

李鴻源說,最近因爲缺水,所以終於開始討論竹科用水回收要達20%,但1980年代時,荷蘭就已要求工廠回收水要達80%,2011年臺積電投入5千萬要讓用水回收達85%,因爲臺積電的廠若產能全開,1天耗水約30萬噸,大概等於1個苗栗縣用水量。而臺積電投入5千萬,事實上,半年就回收了。

李鴻源表示,臺積電拿得出5千萬,但一般中小企業連5百萬都拿不出來,因此政府應該把棍子胡蘿蔔都用上,告訴大企業,3年內用水要回收85%,否則執照吊銷,工業局應該要求,新建工廠節水未達85%,就不發給執照。

李鴻源說,另一方面,政府貸款給企業,還讓企業減稅,再讓工研院、大學學術單位去做技術協助,如此下來,工業用水可省85%,水的回收產業建立了,可以拿這套技術到世界各地賺錢,這就叫循環經濟。

李鴻源表示,除了臺積電應該還有其他企業在做,但這不是普遍性的,因爲每度水只要10元,企業幹嘛去做?現在因爲缺水,所以回收水的議題纔會被拿出來討論,等到不缺水的時候,一定又會說「不好意思我不做1度要18元的回收水,用1度10元的自來水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