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會定調市場化改革 洗脫計劃經濟色彩
中共18屆三中全會12日閉幕,通過深化改革的重大決定。香港《經濟日報》分析,會議強調將令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明顯是要洗脫計劃經濟色彩,藉進一步市場化釋放改革紅利。
根據《經濟日報》13日社評,三中全會決定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以最高層次緊抓改革;中央親扛改革大旗,皆因改革從正面來看,可爲大陸帶來新氣象。
不過,從另一面來看,卻反映目前大陸經濟社會正臨極大矛盾,解決問題阻力極大,每一項改革都代表一座阻礙發展的大山。
社評說,中央欲着力推市場化,此因國企進民企退、地方諸侯因循的重重干擾下,窒礙市場發揮力量推動創新、提升經濟;所以經改強調市場重要性,就是要打破官僚、國企等既得利益者的攔阻。
另外,現時官員濫權欺壓人民、財團橫行剝削民衆,令社會嚴重分化、階級矛盾尖銳,所以中央要改善貧富懸殊、力推收入分配改革,就是要打破官員財團對人民的剝削。
▲三中全會審議通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圖/新華社)
社評認爲,上屆政府知道國家已經面臨改革重大關口,所以在10年前的三中全會也提出多項改革,可惜未能衝破重重阻撓,加上後來金海嘯爆發,令改革停滯;這屆習李面臨的改革障礙加倍沉重,所以成立極高層的「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望拿出極大魄力、狠抓問題。
不過,經濟、社會出現波動折騰肯定不少,中央如果逼國企與民企競爭,可能衝擊就業市場,不利國企小股東;如果中央力推土改,讓農民的土地自由流轉,恐怕加速樓市泡沫爆破,衝擊地方政府收入,加劇地方債務危機。
而《星島日報》也發表社論指出,三中全會議決未來大陸體制改革的路向,公佈內容以設立「國家安全委員會」最爲具體矚目。
社論指出,美國早在60多年前已經成立由總統擔任主席的國家安全委員會,當時主要是針對冷戰年代的蘇聯威脅,全球多國都有設立類似機構。
中共成立國安委,屬於順應時勢之舉,如果參照外國的規格,應該由國家領導人習近平擔任一把手,協調執法、外交、國防等部門。
社論認爲,國安委的成立,是大陸管治走向制度化的其中一步,而三中全會標誌的未來改革,就是從完善制度着手。
另外,社論表示,中共近年一直強調要培養經濟「自生」能力,改革方向就是向市場放權,因此香港要從中把握與大陸互惠互利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