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週刊/馬凱:唯市場能自救

文/馬凱

澱粉事件雪球般愈滾愈大,臺灣人民如驚弓之鳥,已經到了吃這個也怕、吃那個也怕,面對滿桌美食不知如何下箸地步。固然從上游到下游數不清的企業紛紛中標、受害慘重,但坐山觀虎鬥的政府一樣逃不了責罵,媒體直接以「有這樣的政府,所以有這樣的黑心商」怒斥。如果從素行優良的企業、不肖廠商到政府個個有責,到底要如何改革,才能還給人民免於恐懼的飲食自由?

政府各主管部門固應建立明確的規範、經常不定期查驗、以嚴刑峻罰將損人利己者繩之以法;但俗雲「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今天堵住了「順丁烯二酸」的漏洞,難保不知何時又跑出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毒物肆虐人間。每天疲於奔命的官員即使真有能力,恐怕也難以應付。至於嚴刑峻罰,俗雲「殺頭買賣有人做,賠錢生意沒人做」,有厚利可圖,怎防得了不肖之徒謀財害命?

該怎麼辦?有人歸咎於唯利是圖的資本主義;其實,所謂資本主義就是市場經濟,而只要有人自願與人交易,那就是市場經濟。因此,不論資本主義如何罪大惡極,我們不能沒有交易,就不可因噎廢食,毀滅市場經濟。

事實上,市場本不容黑心商人存在,因爲市場的主宰乃是消費者;試問有哪些消費者要拿錢買黑心商品自毀其身?黑心商品的存在,唯一的原因就是消費者被矇在鼓裡,受資訊不對稱之害,而做了錯誤的選擇。所以,只要資訊正確,黑心商豈能立足?

於是,如何獲得正確資訊,乃關鍵之所在。政府以公權力強制,只是治標之道。治本之道在於企業本身。如果市場中有一套認證機制,查覈企業在經營、生產上起心動念是否誠實、慈悲,是否建立有效的機制控管其品質,然後對查證合格的企業給予背書、公開宣揚。當消費者掌握完整的資訊以及對企業的信任,自會正確的選擇,而使不誠實、不慈悲的廠商消萎乃至淘汰。

當市場中滿是值得信賴的誠實、慈悲企業,即使偶有疏失出現些瑕疵商品,消費者又豈會恐懼不安、食難下嚥?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理財週刊》667期,便利商店及各大書店均有販售】【嚴守紀律理財術 投資不再像迷霧。更多課程詳見www.moneyedu.org.tw】

※理財週刊667期更多精采文章:◎封面故事>谷底翻身 重返淨值名人理財>財經作家王伯達佈局美股 獲利7成◎產業追蹤>電腦展大商機 聯發科全吃◎新股報導智捷六月掛牌上櫃 五年營收朝八十億挺進◎房市觀察>臺北市房價逐漸朝香港化之發展趨勢◎林建甫專欄>慎防反避稅條款賠了夫人又折兵◎權證精選>短線整理修正 聚焦第二季轉機股◎股市中原>被忽略的營建潛力股◎未上市股報導>老董吸引陸二千加盟規劃進資本市場◎保險指南醫療險癌症險 保障有重複到嗎?◎理財我最大>環球遊學走透透 李料珍從教育投資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