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新發現:河西走廊「銅冶煉」新石器晚期已有規模!
經過八年的發掘,甘肅河西走廊早期冶金遺址考古工作有了重要收穫。考古表明,新石器時代晚期河西走廊一帶銅冶煉活動規模空前,形成了一個獨特的冶金區域。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近日發佈了河西走廊早期冶金遺址考古發掘資訊。資訊顯示,河西走廊的冶金活動在距今約4100-4000年就已存在,到距今4000-3700年左右的西城驛文化時期,冶煉活動規模空前。
西城驛遺址的發掘發現,銅冶金是西城驛遺址最具代表性的手工業,也是河西走廊新石器時代晚期至青銅時代最具特色的文化現象。
西城驛遺址地處河西走廊中部、黑河流域中游,位於張掖市甘州區明永鄉,是黑水國遺址羣的重要組成部分,範圍爲35萬平方米。至2017年,發掘面積5100平方米,清理房址、灰坑、墓葬、灰溝、牆體及紅燒面等共929處,出土陶器、石器、骨器、銅器、玉器及冶金遺物、動植物標本等2000餘件(組)。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陳國科博士介紹,西城驛遺址是一處以從事旱作農業爲主、兼有飼養,並進行冶金等手工業生產的史前聚落址,距今約4100年至3500年,有馬廠文化遺存、齊家文化遺存、西城驛文化遺存和四壩文化遺存等。
考古發現,西城驛遺址銅冶煉所用礦石主要來自河西走廊的北山地區,礦料分爲兩種。一種數量較多,爲僅含銅的氧化礦石,有些殘留一定的硫化礦物;一種數量較少,但對合金配製起關鍵作用,爲含砷、鉛、銻等合金元素的礦石。
陳國科說,當時使用了「氧化礦—銅」的冶煉工藝,以冶煉紅銅爲主,存在先冶煉純銅,在冶煉流程後段添加含砷、錫等合金元素的礦石煉製青銅合金的技術。
據瞭解,西城驛遺址目前出土的銅器均爲小型器物,主要爲錐、刀、鑽、長條形器等工具,以及指環、耳環、管、銅鏡等飾品。材質有紅銅、砷青銅、錫青銅、銻青銅,以紅銅爲主,砷銅次之。加工技術以熱鍛爲主,鑄造次之。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介紹,在河西走廊地區早期冶金髮展中,馬家窯—馬廠—西城驛—四壩人羣是冶金技術的主要掌握者,齊家文化正是通過與這支人羣的交流,獲取並廣泛傳播了冶金產品或冶金技術,從而對中國其他區域早期冶金技術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新聞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