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黃安遺址新石器時代遺存有新發現
黃安遺址位於滕州市北辛街道黃安村西南,東南距滕州市政府約2.5公里。該區域地處泰沂山系西側,東部多低山丘陵,西部多平原。遺址所在區域整體地勢較平坦。通過發掘和大面積揭露,發現遺址整體呈橢圓形,東西向最大徑約190米,總面積約18000平方米。
爲做好滕州市國資·樾風華西區項目東北地塊的文物保護工作,2023~2024年,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兩次對該遺址開展配合性發掘,累計發掘面積12000餘平方米。共清理各類遺存579座,出土各類遺物605件(組)。通過發掘確認,遺址時代涵蓋後李文化時期、龍山文化、西周、漢代和明清時期,其中尤以後李文化時期和龍山文化的發現最爲重要。
圖一 黃安遺址在山東省的位置示意圖
圖二 發掘區航拍
(一)後李文化時期遺存
後李文化遺存散落分佈於遺址一週,中心略爲稀疏。遺蹟以灰坑爲主,另有少量基槽和柱坑等。此外還見有墓葬3座。
灰坑平面形狀多不甚規整,底面多有高低層次之分。集中分佈於遺址南部。還有較多灰坑整體較小,圓形或橢圓形,多圜底。
灰坑內出土器物以陶片爲主,均爲紅陶,多夾粗砂,極少泥質。器形多爲釜,圓脣或圓方脣,沿下飾附加堆紋,上刻劃豎狀“指甲紋”。少見魯北後李文化常見疊脣。另見有部分鉢和支腳等。出土石器多爲磨石。還見有鹿角等動物骨骼,多鈣化嚴重。
房址7座。多爲柱洞式,由兩排或多排柱洞組成方形或長方形。因上部地層破壞,均未見活動面。其中F34位於遺址東部偏中,有南北三排、每排四個大柱坑,總面積約85平方米。半地穴式房址一座,底部有竈。此外,遺址東南部見有一由多個小柱洞組成的近圓形圍欄狀遺蹟,最大直徑約13米,面積約110平方米,推測爲圈養動物圍欄。
圖三 後李文化時期柱洞式房址
圖四 後李文化時期圓形圍欄式建築
後李文化時期墓葬3座,分佈於遺址西部。均爲長方形土坑豎穴墓,略呈圓角。墓主頭向東,仰身直肢,均未見葬具。其中M40有生土二層臺,墓主爲約六歲幼童,頭兩側分別見有陶釜和鉢各1件。M41頭側和腳端各見有夾砂紅陶釜1件。M42未見隨葬器物。
圖五 後李文化時期墓葬M40、M41、M42
圖六 後李文化時期墓葬M40出土器物
根據出土陶片,這批遺存與魯北後李文化、皖北石山子下層文化、蘇北順山集文化面貌均有相似之處,時代也當相近。據碳十四測年情況,該時期遺存時代集中於距今約7900至8500年。
(二)龍山文化遺存
發現的龍山文化遺存以房址爲主,還有部分灰坑和墓葬等。此外還見有少量柱洞。
房址均爲半地穴式,共發掘82座,多呈長方形或方形,面積最大者約15平方米,最小者僅約4平方米。少量有斜坡門道,多朝向南,少量向西或東。房址底部多有圓形或橢圓形燒結面,系在生土面上直接活動。踩踏面多較薄或不明顯,很少見墊土或多次活動堆積。部分房址底部殘存有陶器,夾砂黑陶爲主,陶質多較差,器形有罐、鼎、甗、杯、鬹和器蓋等。
圖七 龍山文化半地穴式房址
圖八 龍山文化半地穴式房址
灰坑發現較少,集中分佈於遺址中部和西部。多橢圓形,略規整。出土陶片較少。墓葬一座,長方形土坑豎穴。有長方形木棺。墓主頭向東,仰身直肢。
根據出土器物等判斷,這批房址和灰坑時代集中於龍山文化早期。
黃安遺址爲魯南地區新發現的一處新石器時代中晚期遺址,對其發掘爲該區域文化面貌演變和文明化進程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一批相當於後李文化時期遺蹟的清理是本次發掘的一大重要收穫。清理後李時期遺蹟包含房址(多柱洞式)、柱洞、柱坑、灰坑等,呈現佈局爲四周爲幹欄式建築,中心可能有廣場,中心南部有圍欄式建築。所見遺蹟大部分可能均與居址有關。出土陶器火候較低,紅陶或紅褐陶,多夾粗砂,顯示出較強的原始性。其與魯北典型後李文化遺存有同有異,與皖北部分同期遺存也有相近,反映了獨特的區域類型文化面貌。從建築形態、喪葬習俗(隨葬品、頭向等)和陶器等遺存特徵看,可能是分佈在魯南地區一個新石器中期距今7900至8500年左右的後李文化地方類型或考古學新文化,該類型與安徽和江蘇北部關係密切。這一發現填補了魯南地區乃至更大範圍內距今8000年左右史前文化的空白,爲該區域新石器時代考古的新突破。
數量衆多的房址的揭露也是海岱地區龍山文化考古新發現。首次發現以半地穴式房址爲特色的龍山文化早期小型完整聚落,房址保存較好,排列有序,爲探討龍山時期各類功能和形態不同的聚落提供了新資料。龍山文化遺蹟以房址爲主,時代集中於龍山文化早期。綜合房內活動面及和同期其他遺蹟等關係判斷,該小型聚落沿用時間較短。相互之間極少見打破,可能具有較強共時性。房址周圍也少見規整灰坑。龍山文化遺蹟現象單純統一,聚落結構特殊,很可能和特殊的經濟形態或功能相關。這批數量衆多、時代集中、佈局特殊且結構較統一的房址的完整揭露,爲該時期社會結構等研究提供了絕佳標本。它們的發現與發掘爲我們瞭解龍山時期社會的複雜性具有重要學術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