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黃埔沙嶺遺址發現先秦時期越人墓地

廣州文物考古研究院13日發佈消息稱,廣州黃埔沙嶺遺址發現先秦時期越人墓地,經過2017年和2020年兩次對沙嶺遺址的考古發掘,全面揭露出西周晚期至春秋時期的一處完整嶺南越人墓地,爲研究廣州地區先秦時期南越族羣文化面貌、喪葬習俗、社會結構、歷史發展進程等提供了重要的實物材料

沙嶺位於廣州市黃埔區九龍鎮湯村南部,地處中新知識城範圍,爲一大致呈西北東南走向的橢圓形低矮小山崗海拔高程45.6米。

根據文物保護法規,配合獅龍大道(現名創新大道)工程項目建設,在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指導下,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於2015年8―9月對項目全線進行了考古調查勘探,確認沙嶺有先秦墓葬和明清窯址遺蹟。2017年8―12月,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對工程範圍內的沙嶺遺址西區展開了搶救性考古發掘,發掘面積約2800平方米,清理新石器時代晚期至早商墓葬1座,西周至春秋時期的越人墓葬67座,出土文物100餘件套。

在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的指導下,2020年8―9月,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對沙嶺遺址東區進行調查勘探,確認有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存和先秦越人墓葬分佈,於2020年9月底―11月中旬對沙嶺遺址東區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發掘面積1600平方米,清理新石器時代晚期至早商墓葬1座、灰坑41處、柱洞86處;西周晚期至春秋時期墓葬37座、溝3條;宋代墓葬1座、溝2條;明清時期墓葬15座,出土文物近百件。

沙嶺遺址新石器晚期至早商遺存以灰坑、柱洞等生活類遺蹟爲主,可能存在有幹欄建築,說明距今4000年前後這裡就有先民居住生活。

兩次發掘共計100多座西周晚期至春秋時期墓葬是沙嶺遺址最重要的考古發現,墓葬多爲長方形豎穴土坑墓,東西向,大致順山勢排列,相互之間基本沒有迭壓打破關係,同時清理出可能與墓地排水及塋域劃分有關的弧形溝,都說明當時墓葬地表應有標識,且整個墓地存在統一管理。約1/3的墓葬未見隨葬品,且其中不乏規模相對較大的墓葬;有隨葬品的數量也不多,少則一件,多則五六件,有印紋硬陶、原始瓷、銅、玉石器等。原始瓷豆是最常見的隨葬品,有不少是用殘器隨葬,當屬“碎物葬”習俗的反映。

從出土原始瓷和印紋陶器來看,沙嶺墓地與增城浮扶嶺蘿崗來峰崗、九佛欖園嶺等墓地的文化面貌相同,年代在西周至春秋時期。長方形豎穴土坑墓,東西向排列墓坑較深,多數有生土二層臺,隨葬品以原始瓷豆和方格紋硬陶罐爲主等都是它們共同的特徵墓口普遍存在灰土狀堆積,而且幾乎都是呈坑狀打破墓室原坑填土,器型較大的夔紋硬陶罐殘片都出土於灰土堆積中,很有可能是在下葬後不久舉行過專門的祭拜儀式。 (記者 索有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