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一步激發博物館發展活力(權威發佈)

近日,有關部門印發了《關於推進博物館改革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在25日舉行的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國家文物副局長關強、文化旅遊部公共服務司長李宏、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司長羅靜介紹《意見》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

“十三五”期間,全國備案博物館由4692家增長至5788家,增幅23.4%。其中國家一、二、三級博物館1224家,非國有博物館1860家,免費開放博物館5214家,類型豐富、主體多元的現代博物館體系基本形成。博物館體系佈局逐步優化的同時,博物館社會功能有效發揮。2020年全國博物館舉辦2.9萬多個展覽,策劃22.5萬餘場教育活動,在疫情防控常態化情況下,接待觀衆5.4億人次,其中未成年人觀衆1.3億人次,“到博物館去”成爲社會新風尚

關強介紹,爲進一步激發博物館發展活力,實現博物館由數量增長向質量提升的根本性轉變,國家文物局會同有關部門,歷時近3年,研究起草了《意見》。《意見》的亮點和創新點在於:一是堅持改革創新。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上下聯動、橫向聯合,鼓勵先行先試,破除體制機制束縛,釋放發展活力。如探索建立行業博物館聯合認證、共建共管機制。二是堅持統籌協調。統籌不同地域層級屬性、類型博物館發展,提高博物館內部管理和外部治理水平。提高博物館公共服務均等化、便捷化、多樣化、個性化水平,實現博物館高品質、差異化發展。如實施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館創建計劃,重點培育10―15家代表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引領行業發展的世界一流博物館。三是堅持開放共享。營造開放包容的發展環境,通過區域協同創新、社會參與、跨界合作互聯網傳播等方式,促進資源要素有序流動,優化資源配置,多措並舉盤活博物館藏品資源。

博物館體制機制如何創新,是各方關注的熱點。羅靜說,在管理體制上,我們要進一步釐清政府和博物館之間的關係,通過深化“放管服”改革探索管辦分離,賦予博物館在業務上更大的自主權。在激勵機制上,我們探索給博物館更多的人事制度改革,對陳列展覽、教育項目、文創產業開發的收入分配,提出了對符合規定的人員予以績效獎勵的相關要求。在社會參與上,我們實施了“博物館+”戰略,積極推動博物館與教育、科技、傳媒等相關領域的跨界融合調動更多的力量。

李宏說,下一步要推動博物館更好地服務基層,推進博物館與城鄉公共文化的設施合作,助力各類公共文化新型空間的打造,增強體驗感和互動感,推動博物館虛擬展覽進入城市公共文化空間,服務15分鐘城市生活圈,增加博物館展覽教育活動進鄉村的頻次。還要搭建社會參與的平臺,增加服務供給;大力發展數字文化服務,推進博物館大數據體系建設,大力發展博物館的雲展覽、雲教育,構建線上線下相融合的博物館傳播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