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時評:學自己真正喜歡的比分數更重要

看着沒什麼營養筆記,我還是有點想念被自己放棄的心理學通識內心有一個想法在瘋狂滋長:學點自己真正喜歡的,或許分數更重要?

來源:中國青年報

縱觀大學4年,在某些需要用學分績點衡量的關鍵節點上,我的運氣似乎總是差了那麼一點:大二獎學金評選,我剛好卡在一等獎名額的下一個;大三上學期出國交換5人,我排第六;大四系裡保研指標3個,我恰好在第四……

每當這時,我的心頭便會涌出對自己的“恨鐵不成鋼”,要是專業課考試多做對幾個知識點;不選那門老師超嚴格的課;或是多刷幾節“前輩推薦高分水課”,也許績點還能再高那麼零點零幾,不至於成爲悲催的“卡線人”。

“分分分,學生命根”,這句話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與學生密不可分,直到大學也逃不出陰影。大一入學新生會上,高年級師兄強調:績點非常重要,因爲它決定了交換、保研、出國時,你能否拿出一張光鮮亮麗成績單,爲自己換取更多機會。

如何賺取高績點?師兄首先義正辭嚴地表示必須要努力!隨後高深莫測地在微信羣裡甩出一張excel表格,標註不可外傳,表上細細地列出了每位公選課老師“優點”與“雷區”:哪位老師人緣好,哪位老師作業太多,哪位老師上課不點名……最重要的是,哪位老師給的分高。

大一的我也有幸拿到了這張珍貴的“選課寶典”,可以對照着前輩們的經驗,結合興趣、課程難度等因素,組合出“性價比”最高的課程表。當時我對一門心理學通識課很感興趣,但一查得高分太難,還是乖乖選擇了推薦課程。

事實證明,選課一時爽,後續上課並不一定美妙。某些給分備受好評的老師課堂着實沒有傳聞中有趣,而當年的我又是一個不敢逃課的乖寶寶,只能儘可能認真聽講,實在熬不下去了,掏出專業課本,懷着對講臺上老師的愧疚而半遮半掩地寫作業。

在排得滿滿當當的課程中度過了一學期,公選課老師們也不負衆望給了不錯的成績——90分,即滿績4.0,說實話還是挺開心的。但看着沒什麼營養的筆記,我還是有點想念被自己放棄的心理學通識,內心有個想法在瘋狂滋長:學點自己真正喜歡的,或許比分數更重要呢?

於是,大一下學期的選課中,我試着忽略那本“寶典”。學校裡一位英語外教風趣聞名,許多同學想選,卻被師兄師姐們的再三“勸退”——外教很嚴格,能入他眼得高分的人寥寥無幾。開學前兩週,在試聽了多個同類課程之後,我猶豫許久還是選擇了外教。原因是,原本害怕英語口語的我,在他的課堂上變得能主動回答問題,而且非常開心。課程確實不輕鬆,每一堂課前,我要花費大量的時間預習。最終外教給了我86分,換算成績點只有3.3——而按照我們學校的績點換算標準,只要老師給87分,績點就能到3.7。以一分之差痛失0.4個績點頗爲可惜,但外教的衡量標準向來是學生真實能力,而非遷就學生去迎合“績點分界線”。我非常明確地知道,這是我已經進步了的水平,問心無愧就行。

雖然績點低迷,但上喜歡的課讓我嚐到了學習的甜頭。在大二上學期,我跨專業選修了一門《婚姻繼承法》,試聽第一節課,精明強幹的女老師便嚴肅地告知全班同學,她很嚴格,考試分低,“如果有同學希望在我的課堂上一邊聽婚戀故事一邊拿高分,不好意思,現在就可以退課了”。我在躊躇中試聽完了第一節課,立刻被老師生動而深刻的知識講授所吸引。雖然最後如同老師所說,全班同學平均80分,3.0的績點在成績單上並不好看,但我至今也沒有後悔選擇這門課。課堂本身的魅力連中午時分的昏昏欲睡都能戰勝,更何況,這婚姻繼承法的知識,萬一以後我用得到呢。

這聽起來像是“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自我安慰,畢竟成功學告訴我們,足夠優秀的人學什麼都是優秀的。我也沒有率性到像專注課外實踐的同學一樣,對績點很佛系。績點不高總會給人一種挫敗感:你還不夠努力,不夠優秀。

但不那麼計較績點的用心學習,有時真的可以帶來很單純的快樂!畢業多年,我還可以記得在人數不多的《大學語文》課上跟着老師把古詩文唱出來的瞬間,用選修的心理學知識解答室友疑惑的夜晚,以及在外教鼓勵下主動用英語表達想法所帶來的滿滿成就感。或高或低的績點早已在記憶中隨風而逝,心理和精神上的滿足卻可以在腦海中停留一輩子。

最終我的大學4年還是以一張平平無奇的成績單收了尾。回過頭去看,我在那些需要用績點衡量的關鍵處掉了鏈子,確實很遺憾,但最後的結果似乎也不完全被績點所決定:我還是在大三下學期實現了出國交換的願望;沒能保研到理想學校,但陰差陽錯得到一份實習,確定了未來想從事的工作方向……

大學期間,學習還是要好好學,成績自然是高分比低分好,但要記得,很多事情不能完全被分數捆綁。人生不是一條直道,衡量一件事之前,還是要問問心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