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要求增加這兩類貸款額度要求 “做不好就沒飯吃”!信號真的變了

近日,多位銀行業內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21金融圈(jrquan21)記者表示,央行在普惠貸款要求之外,對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新興產業貸款、綠色產業貸款投放規模作了進一步要求。

一位股份行人士表示,普惠貸款新增規模是近幾年一直存在的監管要求。

今年以來,央行對新興產業貸款、綠色產業貸款新增規模有了專項額度要求,綠色產業貸款方面,每家銀行的投放規模要求有所區別。

其中,決策層連續三年對小微貸款增速作出明確要求。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大型商業銀行惠小微企業貸款增長30%以上。對於綠色貸款,業內人士表示,國有大行綠色儲備項目較多,大部分股份制銀行等綠色貸款存量不多,是近期綠色貸款拓展的主力之一。

與之同時,行業對相關領域也有了更多的投放需求。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對21金融圈記者表示,由於房貸集中度考覈、聯合貸款和助貸模式進一步收緊,中小銀行個人消費性貸款投放空間已經有限。

且經過上一輪供給結構性改革後,很多過剩產能行業風險出清已近尾聲,雖然目前企業信用風險壓力還是比較大,但總體上製造業已經度過了產能週期的調整下行階段。例如,原來調整比較劇烈的大宗商品行業近期價格快速上漲。

窗口指導增加綠色貸款投放

多位業內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央行對部分大行、股份行窗口指導要求增加今年綠色貸款投放。

對於綠色貸款投放規模,各家銀行額度要求並不一致。一位國有大行分行人士表示,綠色貸款投放規模已有新的要求,只是規模暫不如普惠貸款,該分行新增規模大約相當於普惠貸款的14%。

另一位股份制銀行人士表示,綠色貸款以前沒有額度要求,今年起有了額度最低要求,該行今年信貸投放中,要求至少15%投向綠色貸款領域。

此前,全國24家主要銀行信貸結構優化調整座談會指出,圍繞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設立碳減排支持工具,引導商業銀行按照市場化原則加大對碳減排投融資活動的支持,撬動更多金融資源向綠色低碳產業傾斜。商業銀行要嚴格執行綠色金融標準,創新產業和服務,強化信息披露,及時調整信貸資源配置。

各省份也加強了2021年信貸投放力度。浙江省有關部門發佈《關於金融支持碳達峰碳中和的指導意見》提出,力爭2021年浙江全省綠色貸款新增4000億元以上,綠色債務融資工具和綠色金融債發行規模同比增長50%以上;

2021-2025年,全省綠色貸款佔全部貸款餘額的比重每年提升1個百分點,2025年綠色債務融資工具和綠色金融債發行規模較2020年翻兩番。

“綠色貸款現在的投放還很小,因爲具體的碳達峰碳中和政策還不明確。但今後肯定是重點投放的領域,行內也正在進行相關培訓。”一位大行普惠金融部門人士表示。

對於綠色貸款投放,中信銀行迴應21金融圈記者查詢時表示,該行去年四季度末初步覈定了各分行2021年全年及一季度綠色信貸和戰略性新興產業貸款增長目標,並於今年二季度明確了2021年綠色信貸和戰略性新興產業貸款最終實際增長目標,督促分行加大信貸投放力度,“全力打造我行綠色信貸在重點區域的市場領先優勢,並在其他區域也成爲重要的業務增長點。”

平安銀行迴應21金融圈記者查詢時表示,該行成立了能源及綠色金融事業部。

一方面將新能源汽車、風電、光伏發電、水電、核電、垃圾發電、污染治理等納入鼓勵類行業。另一方面對於符合條件的綠色信貸業務,搭建了授信審批及放款綠色通道。

目前,綠色金融資產認定標準有多種,包括原銀監會2012年發佈的《綠色信貸指引》,央行2018年發佈的《關於建立綠色貸款專項統計制度的通知》。此外,發改委和央行等五部門印發了《綠色產業指導目錄(2019年版)》。

6月2日,銀保監會政策研究局一級巡視員葉燕斐接受採訪時表示,接下來考慮把《綠色信貸指引》變成一個關於綠色金融的管理辦法,加強規範性、約束性,同時考慮納入保險機構

根據央行數據,截至2020年一季度末,我國本外幣綠色貸款餘額13.03萬億元,同比增長24.6%,高於各項貸款增速12.3個百分點。

其中,基礎設施綠色升級產業和清潔能源產業貸款餘額分別爲6.29萬億元和3.4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5%和17.2%。分行業看,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綠色貸款餘額3.85萬億元,同比增長15%;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綠色貸款餘額3.73萬億元,同比增長19.7%。

製造業貸款投放大幅增加

綠色貸款外,另一重要投向是製造業貸款。

“(製造業貸款)以前沒能力做好,以後做不好就沒飯吃。”對於銀行對公業務轉型,一位銀行業內人士對21金融圈記者直言。

一位股份行人士表示,監管對新興產業貸款已有投放要求,單列專項額度。他表示,在普惠貸款、綠色貸款、新興產業貸款等專項額度之外,該行其餘對公貸款額度已經不多。

近年來,銀行業關於“對公”讓位“大零售”的討論不斷出現,但同時各大銀行亦在發力對公業務,唯打法已變。

銀保監會數據顯示,今年前4個月,製造業貸款新增1.1萬億元,85%爲中長期貸款。

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等領域信貸繼續較快增長。民營企業貸款同比增長12.3%。

銀保監會國有重點金融機構監事會主席於學軍近期表示,銀行業2020年新增製造業貸款2.2萬億,規模超過前五年的總和。

銀保監會已出臺關於做好2021年製造業金融服務有關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引導銀行保險機構加大製造業信貸投放。

下一步,銀行保險機構要健全內部績效考覈機制,提高敢貸願貸的積極性,積極向製造業企業讓利,推廣聯合授信機制,優化企業債務結構。

究其原因,一位股份行廣東分行人士表示,經過幾年探索後發現,現代製造業和過去製造業已不同。

當代製造業是產業鏈、供應鏈式的,而不是過去單打獨鬥的製造業。製造業一定會形成非常好的比較優勢,比如做零部件是最牛的,成本就是最低的,所以現在製造業企業的生命力非常強。

在對公的融資裡面,目前製造業是主流,服務業對信貸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倉儲物流,包括一些零售批發。全廣東的貸款裡第一位的是製造業,製造業貸款過萬億,佔比10%以上。

中小銀行反攻普惠融資

對於投向小微企業的普惠貸款,決策層早已有要求。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大型商業銀行普惠小微企業貸款增長30%以上。此前2018年、2019年分別明確小微企業貸款增速高於各項貸款平均增速,大型商業銀行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增速要高於40%。

大行下沉做普惠貸款後,部分業內人士指出,大型銀行的小微金融存在“掐尖現象”(搶走一批優質客戶而留下次級客戶)和“擠出效應”(成本較高的中小銀行被迫退出小微金融服務)。

不過,隨着中小銀行對公業務被動進一步“下沉”,部分城農商行亦發力小微企業融資。

一位銀行業分析師表示,其近期的調研重點是,城農商加速轉型做製造業和小微貸款。他表示,中小銀行被逼着做本地小微企業等以前基本不碰的行業,反倒摸索出一套小微融資經驗。

監管也倒逼中小銀行做出改變。銀保監會2月印發《關於進一步規範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業務的通知》,明確禁止地方性銀行跨區域經營。正在徵求意見的《商業銀行法(修改建議稿)》,明確做出區域性商業銀行不得跨區域展業的規定。

關於今年新增貸款投放,相關信號早已下達。

今年3月,央行召開全國24家主要銀行信貸結構優化調整座談會指出,保持小微企業信貸支持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加強中小微企業金融服務能力建設,實現普惠小微貸款繼續“量增、價降、面擴”。推動金融系統繼續向實體經濟合理讓利,小微企業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

銀保監會數據顯示,截至今年4月末,全國小微企業貸款餘額45.94萬億元,其中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餘額16.9萬億元,同比增速31.8%,較各項貸款增速高19.8個百分點;有貸款餘額戶數2796.01萬戶,同比增加550.66萬戶。

從政策環境而言,曾剛對21金融圈記者表示,

一是,經濟發展結構調整的需要,“十四五”規劃確定經濟結構調整方向走向自主科創、產業鏈升級、鄉村振興、綠色金融等,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二是,圍繞國家政策調整重點,貨幣政策、銀行信貸政策都會強化對銀行約束,包括普惠金融和製造業貸款增速、綠色貸款佔比等可能會有更加細緻的監管要求,從而推動銀行信貸變化。

三是,監管層對於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支持政策。在再貸款、再貼現之外,還創設了普惠小微企業貸款延期支持工具和普惠小微企業信用貸款支持計劃兩個直達實體經濟的貨幣政策工具。

另一方面,隨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傳統產業企業風險出清等落地後,商業銀行再次意識到製造業貸款的重要性。曾剛認爲,從銀行層面必須關注到,在經濟結構調整過程中會形成大量投資機會,例如鄉村振興、產業升級、低碳發展,會涉及到大量基礎設施投資和研發技術領域投入,這些投入會形成對融資的需求,融資需求會給金融機構信貸投放提供空間,也爲其找到了新的資產投向,有利緩解資產荒。

來   源丨21世紀經濟報道21金融圈

記   者丨辛繼召

編   輯丨周鵬峰

圖:圖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