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供應鏈優勢消失?

紅色供應鏈優勢消失?圖╱中新社

各國獲得的FDI

大陸國家統計局資料美中貿易戰於2017年升溫後,美商在大陸投資(含FDI及外商其他投資)仍持續成長,以2015~2019年而言依序是21億、24億、26億、27億、27億美元,韓國赴陸投資同期間依序是40億、47億、37億、47億、55億美元。

■大陸國家統計局資料,2015~2019年日本赴大陸投資依序是32億、31億、33億、38億、37億美元,而新加坡同期間赴陸投資依序是69億、60億、48億、52億、76億美元,總計各國對大陸投資此一期間由一年1,200多億推升至一年約1,400億美元。

五年前臺灣出口連年下滑,不少人認爲這是紅色供應鏈崛起,大陸對我們原物料零組件的依賴已經降低,臺灣出口危在旦夕,隨後川普挑起了美中貿易戰,於是又有人說紅色供應鏈的優勢已漸消退,供應鏈正快速重組,真是莫明所以。

世事多變化,還不只如此,2005年原油不過40美元,這時若有人說未來會升至100美元,沒有人會相信,2008年油價果然衝破140美元,時移勢易,去年又跌到20美元。在政治經濟及大自然災難隨機影響下,歷史常常不是按着我們的想法發展下去,這是因爲我們不知道、不明白事情太多了,而所能預見的範圍太小了。

供應鏈重組沒那麼容易

雖然我們沒有預知的能力,卻又想了解未來的發展,政治人物和我們一樣也沒有預知的能力,但又喜歡拿着些許的資料就誇大自己的判斷,當投資一成長就吹噓政策驟效,當出口一創新高就直言供應鏈已重組,而股價一上揚就洋洋自得於治國有方。

事實上,投資成長可能是半導體業者早已決定的資本支出,和政策完全無關,出口成長可能是短期的需求升高,這和供應鏈重組也未必能畫上等號,因爲供應鏈重組沒有那麼容易,供應鏈從原均衡要移至新均衡,其複雜如同聯立方程式的求解,要同時滿足各條限制式,新均衡纔會出現,而這些限制式正是天時、地利及人和所形成的市場,這是一個長期的調整過程,沒有想像中這麼快。

我們可以看一下相關資料,看看紅色供應鏈的優勢是否已經消退,又或者說全球供應鏈是否已經重組,去年中國大陸所獲得的外人直接投資(FDI)升至1,630億美元,非僅高於前一年,也首度超過美國,FDI反映的是跨國投資的情況自川發動貿易戰以來,從2017~2020年流入中國的FDI並沒有減少,2018年還升至2,353億美元,去年受疫情影響,美、歐各國皆呈下滑,流入大陸的FDI呈現上升,這說明所謂紅色供應鏈優勢消退,顯然不是事實。

臺商對陸投資未縮手

我們可以再觀察,過去兩年政府歡迎臺商回臺,經常以投資大暴發形容盛況,事實上,臺商固然投資臺灣,但也沒有減少對大陸的投資,去年對大陸投資59億美元,年增率高達41.5%,其中電子零組件業對大陸的投資更成長155%,若說紅色供應鏈優勢已式微,誰還會去投資?這是顯而易見的道理

兩岸政治確實敏感,然而看待兩岸問題應該避免情緒作用,政治人物尤其更該理性,依據所擁有的資料做出合理的判斷,不須過亢也不須過卑,不要讓情緒淹沒了理性的認知,從近幾年外人直接投資(FDI)與臺商對大陸的投資,我們可以明白大陸這個世界工廠地位還在,紅色供應鏈的優勢還在。隨着大陸工資提高,人均所得超過一萬美元,加以美中經濟對峙,供應鏈自然會在市場那一隻看不見的手引導下,動態調整,然而其調整方式節奏卻非一蹴可幾。

我們去年經濟成長居已開發國家之冠固然值得高興,半導體產業獲得各國推崇也值得驕傲,但千萬別低估了大陸的經濟實力,否則悔之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