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專欄:張百達》警惕最壞想定 珍惜和平機遇

羅斯福號(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拜登上臺以來,儘管其執政團隊多次重申將依「中美三公報」與《臺灣關係法》作爲處理兩岸事務的基本立場,試圖向北京傳遞政治訊息,避免出現戰略誤判;而蔡英文政府國安團隊及相關論述日前也出現調整變化,但有關臺海衝突風險近來卻持續成爲美方關注話題。相對臺灣社會一幅太平場景,兩者彷彿存在於平行時空。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討論已不僅是戰爭是否將於近兩年內發生的時機問題,也不僅是針對東沙金馬離島局部戰爭亦或含括臺灣本島全面戰爭等規模問題,而是攸關中美雙方是否會因臺海衝突,最終導致一場涉及核武對抗之終極問題。

報導美國前駐北京大使芮效儉日前參加華府智庫威爾遜中心座談時表示,事態表明「和平解決臺灣問題前景不存在」,中國已經顯示會動武來防止臺灣成爲被國際承認的獨立實體,美國需慎防美中可能因臺灣問題爆發軍事衝突,甚至升級核戰的風險。他還強調,「美中因臺灣爆發全面軍事衝突的後果,與當年美蘇爆發衝突同樣不可想像,因爲將導致相互摧毀;美國從冷戰中得到的教訓是,要避免類似美蘇的核對抗,但現在冷戰教訓已被遺忘。」

另據美國之音報導,美軍戰略司令部司令在2月海軍學院期刊議事錄撰文指出,「中俄兩國都已開始使用力量手段和武力威脅挑戰國際準則,認爲冷戰後與核大國對手不可能發生直接武裝衝突的時代已經結束。」他表示:「如果俄羅斯和中國認爲常規戰爭導致的損失會威脅其政權或國家,那麼與他們的區域危機有可能迅速升級爲涉及核武器的衝突。因此,美軍必須把主要預設從不可能使用核武器轉變爲使用核武器有非常切實的可能,採取行動面對這一現實並阻止其發生。」

相較於共軍機艦進出臺灣西南防空識別區的常態化,乃至對岸日前宣佈因有害生物而將暫停臺灣鳳梨進口的管制措施,美方對一旦臺海爆發戰爭可能升級至核戰的討論,或許會令國人感到不適或突兀,甚至覺得杞人憂天。但是否真是如此?

過去,臺灣曾秘密研發核武,後因爆發張憲義事件,相關計劃在美方壓力下被迫中止。在臺美斷交前,雙方除簽署共同防禦條約外,美方曾在臺部署屠牛士飛彈與戰術核武。1958年臺海危機後,美方提供臺灣240榴砲部署金馬陣地;1961年臺灣軍方曾經下達指示,對金門8吋巨炮向大陸發射核彈進行研究。扁政府時期,對岸相關期刊登載有關以中子彈攻擊臺灣反登陸裝甲部隊,及高空核脈衝攻擊等討論。

如今,儘管北京當局不斷重申不首先使用核武、不對無核武國家和地區使用或威脅使用核武的政策立場,但對岸不僅擁有相當數量的核武,近年還陸續部署多款可攜核彈的各型導彈,不僅可覆蓋駐日美軍基地及海上機動航母,更宣稱可「快遞」至位居第二島鏈關島

一旦臺海有事,特別是美軍介入的情況下,除前述相關基地均可能納入共軍導彈攻擊目標外,美軍能否辨識來襲導彈究竟配置何種彈頭?又或一旦共軍戰事失利,特別是其航母艦隊遭遇重大戰損時,北京當局能否始終堅持不首先使用核武的承諾?而華府又是否絕不動用部署西太平洋地區的戰略潛艦?此或爲相關人士關切之所在。

且不論芮效儉所提「和平解決臺灣問題前景不存在」此一論斷是否過早,畢竟這還涉及今後兩岸關係的發展與實踐,以及兩岸當局與人民是否均能持續展現足夠的智慧與決心,妥善處理歷史遺留併爲這一代人所必須共同面對的現實課題與挑戰。

但正如「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的道理,任何對於戰爭風險的警示,確實值得各方審慎以對,思考並珍惜當下任何有助於臺海和平穩定、有利於兩岸化僵局啓新局的各種努力與機遇,這或許纔是理性成熟、自信負責的政治家應有的心態。(作者爲兩岸政策協會秘書長、2000年陳水扁競選總統國防白皮書撰述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