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九二共識」原意 就是維持現狀(張明睿)

九二共識無意間卻形成了「主權有限模糊,治權清晰獨立」的現狀維持。(圖/達志影像)

5月8日馬英九在「兩岸重開機疫後新契機」研討會上致詞表示,爲避免戰爭危機,兩岸關係政策,應該回到「原汁原味的九二共識」。陸委會隨即做出迴應,認爲「歷史已經翻過一頁,我們認爲已無須再討論『九二共識』的相關問題。」

在呼籲與迴應過程中,兩黨對九二共識,具有不同認識,馬英九所謂「九二共識」,是1992年11月兩岸達成的「一中各表」,及他主政時期維持現狀」穩定和平的兩岸關係。執政者則認爲馬英九倡議的「九二共識」,在北京當局的定義下,被定調爲「一箇中國原則」、「一國兩制」及追求統一的「九二共識」。

馬英九的九二共識是「一中各表,維持現狀」,執政當局則認爲,九二共識就是一中原則與未來統一的意思。執政當局的一箇中國原則與未來統一,是否就等於「一中各表」維持現狀的意義呢?是值得商榷的。

憲法、政策、民意、互動

臺灣內部對於兩岸關係的理解,有四個思考面向「憲法、政策、民意、互動」。 所謂憲法,指的是「中華民國憲法」,民主政治乃是憲政之治,以法律爲基礎討論兩岸關係,是民主政治常軌,也是依法而治的民主典範,但依法論法,便很難不論述憲政發展史,及兩岸關係的內政歷程,國民黨在這一部分,並不否認兩岸關係在1949年以前的歷史淵源,也不否認國共內戰的歷史進程,但在民進黨看來,中華民國憲法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既是歷史事實(不包括1949年前),也是現實狀態,修(制)憲便成爲民進黨的政治任務。

從政策觀點來看,指的是「臺灣身分定位以及主權範疇」的主張。國民黨認同憲法基礎,自然主張1912年成立迄今之中華民國,其主權及於整個中國,但目前之治權,則僅及於臺澎金馬。臺灣固爲中國之一部分,但大陸亦爲中國之一部分。

民進黨則確立臺灣是一個主權獨立國家立場,「其主權領域僅及於臺澎金馬與其附屬島嶼」,在身分上憲法的中華民國是名義上稱呼,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

民、國兩黨對於主權與身分主張態度,影響了九二共識的認知與態度。民進黨認爲這是一中政策產物,是向未來統一邁進,這是無法被接受的政治結果;國民黨則一中各表,保持主權的模糊性,是維持臺海穩定、兩岸和平與臺灣人民自主發展一條較佳的道路。

在民意問題上。民意政治是民主政治的一環,其展現的方式有兩種,透過「公投」表達公民意志,以及透過「民調」理解民意。2018年臺灣實施了「以核養綠」第一次成案公投,並獲得59.49%票數通過該案,很可惜行政部門並沒有落實公投結果,核四仍進行着拆解工作,甚至於加快了速度,顯現公民意志在行政權力下的蒼白。

民意調查的方式,相較公投更不具法律效力,也易受控制,但是民衆對於兩岸關係,卻常有矛盾性的民調錶現,陸委會主張「九二共識」的歷史一頁已被翻過,他的認識基礎依賴「在野人士應尊重民意對相關政治主張的疑慮」,用的是民意泛稱的概念。

依據臺灣國際戰略學會與臺灣國際研究學會於2020年10月與2021年3月所做的兩次民調中獲知,支持宣佈獨立的13.5%、維持現狀56.5%、修復大陸關係23.8%、同意人民交流81.4%、和平相處90.4%。從民意的反應分析,民意並不支持宣佈臺灣獨立,更多的是強調維持現狀,加強人民交流與兩岸應該和平相處。

互動的問題。這裡的互動關係,指的是美中臺三方關係的互動,臺灣人民對於美國出兵協防颱灣,民意上有55.1%的人認爲美國會出兵,這是川普逐漸向戰略清晰方向操作政策,給了臺灣人民的希望。但是拜登政府調回戰略模糊,其意義是「臺海關係保持穩定,沒有單方面改變現狀的行動」。5月4日,美國印太政策協調員庫爾特·坎貝爾(Kurt Campbell)表示,不論是美國還是中國,都認爲保持臺灣一定程度的現狀符合兩國最大利益。

維持現狀是指「治權清晰獨立、主權有限模糊」

維持現狀在上述的說明中,「馬英九的維持現狀、民意中的維持現狀、坎貝爾的維持現狀」頻繁地被展現出來。

從臺灣視角出發,現狀維持具有「外部政治與內部政治」雙重性的政治意義。馬英九希望蔡政府能回到他執政時期的「維持現狀」。馬英九的現狀維持是在面對中國,以九二共識的「一箇中國、各自表述」爲基礎,強調「不統、不獨、不武」三不政策,擱置爭議維繫兩岸和平穩定,採以經濟、社會、人民交流,對大陸的開放政策

邱垂正與童振源在比較陳水扁政策時,對馬英九政策批評爲「主權模糊、經濟優先。」但是馬英九卻是「治權獨立」的堅持者,2006年陳水扁終止了國統綱領以及國統會的運作,馬英九並未恢復被取消的政策;其次,對於教育課綱修訂,馬英九並未終止或改變「臺灣主體性甚至是日本史觀」的課綱修訂內容。

從內部政治觀察,九二共識「未來統一設想」馬英九並未繼承,去中化的課綱馬英九也未制止,足見在馬英九的觀念,內部政治的發展是治權彰顯,就算涉及兩岸未來,也強調自主發展,這也符合他的三不政策。維持現狀從外部政策來看,其主權是有限性的模糊,從內部政治來看,治權獨立卻又是相當清晰。

民意中的「維持現狀」,經常被聯繫着臺灣獨立、兩岸統一選項對比,現實中「獨立」並未實現,「統一」也未發生,兩者都帶有未來性質,維持現狀便是相對於未來時間,是指當前兩岸關係的現狀,現狀便是「未統、未獨」的政治現象,並且在民意的反應上,期望兩岸和平相處、兩岸人民開放交流、不主張宣佈獨立等意見顯示,與馬英九維持現狀是相當契合。

2016年蔡政府主政,主權有限模糊向主權清晰方向發展,國內政治透過安全化方針,採取窄化兩岸交流政策,雖然中國相對的也關閉官方交流,但對於臺灣治權的表現,並未過多的評述。

2016年美國川普掌握政權,接續了歐巴馬後期對中國的權力平衡政策,並加大了一箇中國政策的自我詮釋權,臺灣成爲亞太地區權力平衡的重要支點,2018年後印太戰略被落實,美國對於臺灣的態度,從傳統的戰略模糊向戰略清晰調整,區域衝突局不斷升高,臺灣成爲了地球最危險的地方。

拜登政府上臺之後,強調美中之間是競爭不是衝突,對於臺灣而言,美國印太戰略協調專員坎貝爾,並不接受共和黨所營造出的「戰略清晰」,而回歸「美國長期遵循『戰略模糊』(strategic ambiguity)政策,不明確表態是否會在中國侵犯的情況下,採取保衛臺灣的軍事行動。」坎貝爾將戰略模糊政策,也稱之「維持現狀」。

九二共識被爭論,主要原因在於預設統一進程,而一箇中國原則是可以被中美所外加的,這可以從馬英九執政統一預設並沒有被恢復,蔡政府拋棄九二共識,也並未引起多大的衝突便可得知,相反的,九二共識無意間卻形成了「主權有限模糊,治權清晰獨立」的現狀維持。

若政治行爲者其政策愈打破這個尺度,不論是美國的戰略清晰偏移臺灣,或是臺灣內部政策競相導致主權清晰發展,甚至美國的戰略與臺灣主權清晰政策合流,兩岸緊張情勢必然升高,直達臨戰狀態。

由此做爲評估指標,便能理解川普的戰略清晰與拜登的戰略模糊,何者纔是有利於臺海和平穩定。九二共識的原意,事實上便是維持現狀的意義。

(作者爲臺灣國際戰略學會研究員、博士,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