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別鬧了——所謂的「毀臺與淪陷論」!(張明睿)

美國在西太平洋地區目前正實施戰略威懾計劃,戰爭爆發代表着威攝行動的失敗,要避免威懾的失敗,必須正視解放軍快速發展事實,做好威懾戰略的建構。(圖/Shutterstock)

戰略計劃是完成目標的一套模式邏輯,現實中它便是一種操作性的路線圖。「毀臺」絕不是立即呈現的問題,而是透過路線運籌帷幄、理性的程序進程與行動資源投入,以觸發「毀臺」所需張力,這個張力多種途徑皆指向「戰爭」。不禁要問「臺海戰爭果真如美國自我設定,就能自我實現嗎」?

戰爭時間表的假設

首先出現的是心理影響,也就是臺海戰爭時間表的假設。隨着習近平的第三次續任中共總書記,美中關係瞬間急速升溫,導致美國軍方與民間智庫不斷釋出戰爭爆發的時間點,如美海軍作戰部長吉爾迪的2023年、美空中機動司令米尼漢2025年、CSIS與日本所設定2026的兵推想定、前印太戰略司令戴維森的2027年等。美國軍方設想及其相關兵推所認定的戰爭時間表,真的是憂慮真實戰爭爆發而來嗎?

美國對於高強度的衝突思維,威懾在前、開戰在後,是有邏輯順序,別忘了美國在西太平洋地區目前正實施戰略威懾計劃,戰爭爆發代表着威攝行動的失敗,要避免威懾的失敗,必須正視解放軍快速發展事實,做好威懾戰略的建構,此包括擴大第一島鏈的軍事聯盟、強化西太平洋兵力結構部署,加大投資軍事裝備發展。這套執行程序,預算、建造、聯盟、威懾性聯合演習,是當前五角大廈與印太司令部刻不容緩的工作,威懾戰略效果越好,戰爭發生機率越低,就算被威懾者孤注一擲的盲動,其戰爭的功算也越高。

戰場設定與戰爭後果

美國軍方的積極行爲,說出瞭解放軍是假想敵,解放軍力量急速成長,對美是一個重大威脅,而臺灣與中國之間存有主權爭端,被美國運用設定爲戰場,不但是自然的事,且更能集中力量,以臺灣爲中心進行戰場經營。同時,透過否定戰略逐次升高政軍手段誘導戰爭爆發,以達到消耗中國國力的目的。日本在一月份的2026兵推想定,不也是以臺灣遭逢中國入侵,作爲兵推起始!這可再一次檢證了戰場設定的確立。

其次,由「美國防衛威脅降低署」所贊助的出版物《臺灣淪陷後的世局》,其內容已經引起了臺灣百姓的關注,通過黃介正教授的介紹,得知該報告是美國在臺灣淪陷之後,對區域地緣政治變化的憂心。但從臺灣的視角分析,這份預測應該可以理出三個理解:一、美國透過危機升高程序的設計去操作檯灣,理想狀態下中國應該會進行武力統一行動,臺海戰爭應該無法避免;二、戰爭的結果,不論第三方是否介入,中國奪島行動依舊會成功,臺灣終將淪陷;三、臺灣淪陷美國將直接面對中國地緣政治挑戰,韓、日、澳、歐、印等國也不會好過,所以在戰爭爆發前,應達成對中的集體防衛共識,共建聯盟嚇阻力量。

這份報告,對臺灣而言,其直接意義也有三點:一、臺灣將面臨戰場經營的安全援助壓力;二、交戰時刻成爲代理人戰爭的現實;三、戰爭摧毀力量帶來臺灣極度災難場景。這些意義通過美國智庫學者與想定兵推的演繹,給出了理論與實踐上的證實,明鑑對照有如今日的烏克蘭。

一桃殺三士的實戰場景

戰爭是一種互動產物,日本一月初的戰爭遊戲設定,給出「美、日、中、臺」四個行爲者,並且假定了「中國入侵臺灣」爲動因,但這是必然的嗎?

首先,是美、日操作。美國在臺海衝突的設計,依據約瑟夫奈伊的摹本,其邏輯可分爲四個進程,「美國與臺灣站在一起,直到臺海衝突爆發;因美軍在日本有基地,導致日本國土遭受攻擊,日本隨之參戰;日本參戰後,美國逐次脫離戰場,並轉變成維和姿態,派出PKO部隊,完成以美國爲首的新戰略平衡態勢。」奈伊的摹本相當符合美國安全援助辦公室(SAO)的職能設計,軍售與貸款、軍事教育訓練與培訓、和平部隊的維和(PKO)。

對於日本而言,則有阿米塔吉爲日本安全設計的路線圖,經過安倍與岸田的努力,終於在不改變和平憲法條文下,由專守防衛轉變成攻勢防衛,由駐兵本土轉變成得以海外派兵的積極作爲,日本心中所想,乃是透過這次戰略機遇,恢復正常國家的實現,但戰爭一起,日本被捲入臺海戰爭,正常國家的日本夢,恐也隨之消逝。

其次,所謂美國與臺灣在一起的說法,從最近的趨勢觀察,美國對臺所作的安全援助,符合安全援助辦公室的設計,尤其是軍售、貸款、教育、培訓的工作進程。依據美國海軍戰爭學院學者雷契爾德科忒梅慈(Rachel Tecott Metz),對安全援助操作程序的歸納,可區分四個層次:即「指導(戰略設計)、說服(菁英的順從)、條件設置(監督)、直接指揮(如日韓)」。由這四個層次判準當前美臺關係,便能理解彼此關係的進程了。

但是,當國軍揹負起備戰的建設與威懾任務時,政治菁英也應該要負起「開戰與避戰」的政治決斷責任,不能簡單地說出「備戰而不避戰」的模糊表述,因爲臺灣若發生戰端,正如老子所言,「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不但臺灣百姓痛苦,部分政治菁英的獨立夢,也將隨之消失。

最後,則是中共的態度。他會不會不顧中國的復興夢,應對美國戰略設計的實施程序下,點燃實戰落入戰爭陷阱,協助美國實現「一桃殺三士」的完美規劃?這也是所有計劃的關鍵。

美國誘戰下的中國行動

2020年超限戰作者喬良,提出《臺灣問題攸關國運不可輕率急進》文章,已經說明了中國在武統臺灣問題上,必須保持定力與慎戰態度。但從美國來看,這也正是美國可藉由臺灣議題,再塑亞太新權力平衡的窗口。由此角度分析,美國基於臺灣關係法與議會政治,同步加速安全援助計劃的運行,也就不足爲奇,但其所延伸的政治壓力卻在中國的一方。

定力是「勢機」的掌握,慎戰是「重心」的理解。從中國看來,臺海問題重心在美國,而美中都是大國,全球性的合作與衝突,都可以被轉化爲戰略手段,更可以揮灑毛澤東「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戰略思考的實踐。

2022年俄烏戰爭爆發,中國主張中立的立場,從戰略分析此舉便是保持戰略彈性,以備「勢機」到來。2月4日空飄氣球隨大氣環流入境美國,美國動用空空飛彈射擊摧毀氣球,美國兩黨政治的躁動,讓中國有了表達底氣。

從王毅參加2月17日慕尼黑安全會議,陳述中國立場之後,2月20、21日中國相繼推出「反霸」、「全球安全倡議」兩文件,2月24日更提出俄烏戰爭12點和平立場聲明,結合起來,便是「反美霸、倡和平、止戰爭」,尤其是12點和平立場聲明,乍看之下這12點聲明與一般停戰談判程序相去不遠,戰略上卻蘊含大意。

12點聲明被西方認爲無新意,但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對和平聲明,並沒有完全否定,而且還想與習近平溝通其意,之所以如此,主要關鍵在第一點「尊重各國主權完整」的訴求。當中國要求俄羅斯尊重烏克蘭主權完整,同時也在要求烏克蘭要尊重中國的主權完整,因爲烏克蘭議會早已加入美國議會政治的臺灣議題。西方戰略的謀劃,權力不在烏克蘭,澤倫斯基要約束議員或調整政治態度相當不易,這也爲中國下一步動作提出了鋪墊基礎。

2月26日美國華盛頓郵報,突然釋放美國官員(蘇利文、布林肯、伯恩斯)稱中國「將」提供「致命援助」給俄羅斯,主要情報跡象是俄羅斯軍火商已到達新疆軍火庫參觀,欲購買「重型自走砲、車載火箭炮」,但尚未證實已經輸送俄羅斯。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在2月27日被問及對俄致命援助一事,其迴應既未承認也未否認,語言保持模糊。

安全援助、致命援助、非致命援助,在美國的語意當中,都與軍事裝備武器援助相關,卻會反應出敵友身分的不同,中國正在運用美國的手段,迴應美國對臺灣的作法,俄烏戰爭對中國在臺海擺脫戰爭陷阱,應是一個重大機遇。

美國有些戰略專家開始抱怨,爲何不在支解俄羅斯之前,先行支解中國。但戰略計劃一經轉變爲行動,只有得失,沒有後悔,而中國卻用此方,化解美國誘戰設計,美國能不能解開這道題,還要看美國在對臺安全援助與俄烏戰爭結果上權衡了。

(作者爲臺灣國際戰略學會秘書長、博士,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