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美兵力移轉?與羅森伯格對臺提示(張明睿)

美國在臺協會主席羅森伯格表示,美方反對兩岸任何一方片面改變現狀,也不支持臺灣獨立。(總統府提供)

戰爭工具的擴散

國際政治環境已經跨入了「大國競爭」的年代,競爭的重心有三個特點,俄羅斯區域安全需求的保障、中國新興國家的發展與崛起、美國傳統權力控制與國際秩序的主導。國際政治舞臺,以國家中心的形態被推向高峰,大國間利益的競爭已成爲了常態。

2014年烏克蘭成爲戰略代理人,隨後俄羅斯奪取克里米亞,大國競爭便被開啓,西方國家認爲這是地緣政治的迴歸,傳統地緣政治思維,迅速在西方政治與學術菁英圈中,廣泛討論,影響了政策工具中,將戰爭視爲優選的排序。

地緣政治在西方話語中具有「戰爭手段拓展國家空間的詞意」。近些年來在國際狀態中,我們也能持續見到殘酷實景的發生,如北非利比亞;中東敘利亞、葉門;南歐塞科衝突等,都見得到大國在地緣政治操作的身影。

競爭加劇了火藥的薰染

西方國家爲了地緣政治利益,透過外交活動,激活了舊有聯盟,且進一步構建新的聯盟關係。針對俄烏戰爭行動,採以有限戰爭與平衡戰略,逐次強化戰鬥能力的投入,目的是消耗俄羅斯國家整體力量;戰場外則施以高強度的經濟制裁,企圖讓俄羅斯國力無法得到有效補充,影響戰場的可持續力量,以取得戰爭勝利,及對俄羅斯國家解體的可能進行安排。

2016年中菲南海黃巖島衝突,歐巴馬避免海上衝突舉措,讓區域聯想出中國崛起,與第一島鏈權力更替的可能。2016-2017年間美國戰略界掀起大戰略辯論,結果在2018年確立了「大國競爭戰略」,主戰的戰略中心主義者拔得了頭籌,弱化了自由制度主義與外交中心主義的見解。以「嚇阻─作戰」成爲綜合威懾的主要型態,美中步入了安全化戰爭激烈交鋒的時刻。

戰爭總是千變萬化,如今北韓砲彈已經進入頓聶茨克,中國在經濟上與俄羅斯無間斷交易,讓俄羅斯經濟得以持續發展,俄羅斯在戰場的戰鬥能力也獲得充沛補給,破了西方原有設想。延宕了600多天的俄烏戰爭,雖然雙方極力控制戰爭範圍,然而火藥味卻不受拘限,逐漸薰染到不同的地理區域。

美國自主戰略受考驗

2023年10月7日以巴衝突升高,美國由於受到內部政治與資本力量影響,正考驗着美國是否要從大國競爭,向介入區域戰爭轉折的決策,以及未來是否要緩和西太平洋「威懾-戰爭」整體的塑造行動,美國「剋制戰略、離岸平衡」的深層戰略佈局,是否終將打破值得關注。

美國戰略分析家,認爲美國軍事能力,足以應對兩場區域衝突,財政部長葉倫在美國如此困難的財政下,堅稱美國財務是可以支持這樣的衝突。在聯合國美國動用否決權,否決了巴西所提以巴暫停火聲明的草案,間接表達了美國將不計代價,支持以色列打擊加薩行動。

依據盧柏特戈登(Lubold Gordon)統計,以巴衝突後,美國派遣兩艘航母(福特號、艾森豪號)、十幾艘艦艇、12000名軍事人員,將歐洲資產重新部署地中海;兩棲攻擊艦巴丹號前往加薩準備撤僑任務,並重新布回A-10、F-15、F16飛機,且運送以色列數千枚155毫米砲彈,美國防部準備再派2000兵力,以建構威懾中東區域的伊朗。

美國爲應對以巴衝突及威懾伊朗,轉移歐洲、西太軍事能力已成爲可能,戈登等人認爲,美國防衛戰略,從威懾中國、俄羅斯的首要目標,或轉爲伊朗核計劃及對該區域極端組織的支持或爲可能。

正如美國戰略學者所憂心的,中東戰爭挑戰拜登的國防戰略,「拜登正面臨曾經一直企圖撤出的地區重建軍事力量存在的問題。」可見以色列安全在美國戰略地位,既是核心利益,也能改變美國國家安全戰略目標的轉向。

西太不可避免地牽動

美國若確實認爲「離開中東地區始終是錯誤的想法」,那麼重建軍事存在恐將實現,那這些補充力量將從何而來?負責波灣戰區的第五艦隊,鼎盛時期有兩艘航母戰鬥羣,今天卻只有任務部隊存在,爲應對10月7日以巴衝突,美國只好調動第六艦隊的航母打擊羣,並且從美國本土增派艾森豪號,前往該地區威懾部署。

美國國力獨大是不爭事實,然因全球利益的需要,力量卻難以集中,爲彌補此項弱點,美國透過先進的衛星通信、網路系統、終端技術等科技能力,進行分散式部署與非線性聯合打擊能力的熟捻,透過海權戰略創新運用,實現海權優勢的保障。建構需要時間,局勢變動正在加速,時間的優勢又在誰的手上呢?

力量分配總是相對的,面對西太中國的體量,美國集中60%總體力量進行對應,在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地中海區域只能進行資源再分配,或依賴盟友力量連結,或者加大軍事投資,恢復第五艦隊的實力。

在東北亞地區,北韓與俄羅斯互動頻繁,南韓尹錫悅政府已經顯得忐忑不安,美國除讓雷根號強化巡航安撫外,同時從美國本土再派遣卡爾文森號航母前來支援,因爲,南海地區還有菲律賓與中國正處於爭奪仁愛礁、黃巖島、中業島的關鍵。簡單計算美國應對目前以巴與南北韓、南海問題的強度,便已經放出四艘航母,若未來衝突強度升級,美國又當如何增加有效力量的存在。

羅森伯格帶來的提示?

面對俄烏戰爭、塞科衝突、以巴戰事、伊朗挑釁、朝鮮半島之爭、南海奪島,美國還有多少資源,可以分配到「臺海戰爭」上來。美國現任在臺協會理事主席羅森伯格10月19日訪臺,公開表達的重點有二,「美方反對單方面改變現狀,包括不支持臺灣獨立」、「認真看待…臺灣提升自我防衛能力的努力」。在全球衝突頻發的時刻,羅森伯格這兩句話具有深刻意涵。

事實上,美中臺三方關係,從2016年至今已經成爲「模式」,羅森伯格的提醒,只是不希望在美國內政、外交、戰略處於較緊張階段,再出現一隻黑天鵝罷了。臺灣防衛能力提升的努力,根本不需要羅森伯格認真看待或提醒。

美國蘭德智庫,一直跟監美國政府安全戰略指導,進行戰略主題的「可能性、可行性」研究,可以說是半官方性質的研究單位。針對臺灣問題,最近有兩點較新奇的論點,一是臺灣並未完全接受美國戰略方案;二是政府與人民應強化融合關係。

不清楚這些戰略學者發現了什麼?提出了這樣的說法。112年中華民國的國防報告書,很清晰的反應兩點,「重層嚇阻與不對稱作戰」的指導,不對稱作戰是美國當前兵力分配的指導要點,臺灣怎沒有接受美方的戰略方案呢?臺灣在國防上,擴大了任務的指導思想,國防經費必然增加,這已經反映到明年的預算之中。這不是已經很清晰了回覆蘭德失真的論點嗎?至於第二個問題,還是請臺灣政治菁英親自回覆較爲恰當,此就不便越俎代庖。

這兩年來國際衝突泛化,俄烏戰火、納卡衝突、中東區域衝突、西歐難民之殃,這些都在臺灣人民的眼裡,知曉在心裡,兵燹之後必有凶年,重建之路又將是一代人的胼手胝足。

從臺灣內部觀察,戰爭需要三種條件的組合,政府菁英的企圖、軍隊指揮官行動自由的創造、人民的仇恨心理。從外部看,臺灣力量有限,需要外界能量的襄助,目前階段卻是外力最爲分散的階段,從排序來看,以色列、烏克蘭、南韓、菲律賓,臺灣安全保障的承諾,是在這些國家之前,還是之後呢?

戰爭會不會在臺灣發生,一是看戰爭對手的態度,二是看自己理性思考的剋制,三是外在支持力度,羅森伯格目前重申不支持臺獨,已經再提示臺灣,當下美國處境,臺灣要懂得趨吉避凶! 以上這些變動因數,是需要臺灣嚴謹的計算一番啊!

(作者爲臺灣國際戰略學會秘書長、博士,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