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唐鳳事件透露美國政策的優先順序(張明睿)
唐鳳畫面遭刪事件,透露美國爲獲取「利益最大化」的一中政策,具有政策排序上的優先性,臺灣必須服從美國政策的排序與身分的定位,在此政策邏輯下,臺灣方能決定自己的利益設計。(圖/擷取自美國The Summit for Democracy直播影片)
拜登邀臺灣參與民主峰會,一方面是想透過美國的力量,幫助臺灣參與國際事務,讓國際社會認識民主臺灣;二方面則是透過臺灣「人權」的發聲,以反襯兩岸制度的差異與中國威權統治,對臺灣而言,立意非常良善。只可惜這兩個有意義的活動,卻受尼加拉瓜與中國建交及唐鳳影像刪除事件影響,喪失焦點而黯然失色。尼加拉瓜與中國建交,並未引起國內外廣泛討論,現象耐人尋味,但唐鳳影像遭刪,卻引起國內外的強烈關注,這又是爲何?
唐鳳影像遭刪,輿論的焦點放在唐鳳秀出的「南非政府人權組織CIVICUS的人權現況地圖」,我們暫且不分析地圖中所蘊含的「政治地緣」,僅從美中臺關係的聯繫,去理解白宮安全委員會爲何要將「影像拉黑」的原因。民主峰會本來就是要塑造「反威權體制、反腐化政治」,而不是來傳遞民主、人權之外的訊息。白宮安全委員會刪除唐鳳影像,表面上來看,是要維護目標的明確,卻不知,這個動作同時也傷害了臺灣身分的自我定位,美國並不是刪除唐鳳,而是刪除地圖中帶有獨立身分的臺灣。
美國自稱自己的一中政策,與中國的一中原則是不相同的,美國在11月16日拜習會後,白宮發言人拋出了這麼形容,美國一中政策是基於「臺灣關係法的一中政策」。其實這項政策調整,始於歐巴馬執政時期,便有節奏的進行開展,川普則加快了塑造速度,直到拜登團隊將美中關係定位「激烈競爭」,同時確立了這項「一中政策」新立場。
與以往相較,新立場與前立場最大的差別,便是由「三公報」的基礎思維,轉向「臺灣關係法」爲主體的調整。由於臺灣相對較弱,因此,美國也從中間者,調整爲介入者、操作者身分。美國這樣的改變,並不是要向臺灣示好,而是將具有高度爭議的「一箇中國、主權確立、臺海和平、臺灣交往、臺獨自負」五種政治關係,進行平衡梳理,目的是讓美國能獲取行動自由,進而創造「利益最大化」的政策安排。
既然,這是基於前提轉變的最優化「政策」,現實上,有成爲一大一小與一大成員關係的轉換,美國施展的「彈性空間」相對窄化,操作的手法就必須更加專業與細膩,譬如「一箇中國與主權」問題,美國認知兩岸同屬一中,代表權則落在中國政府,那在對臺交往上,又如何能保證美國所認知的「一中」與「主權」概念的展現?
美國需要確切底線。立陶宛或許是一個很好案例。立陶宛給予臺灣新身分是「臺灣人代表處」,臺灣人是民族性的詞彙,談不上外交的承認與否認問題,但在中文書寫時,用的卻是「臺灣」,中華民國政府更換了語詞,雖然語意上仍是模糊,卻帶有政治性質的偏好。而立陶宛沒有提出異議且默認了。立陶宛自認外交上沒有缺失,也獲得了美國的讚賞,卻意外地受到中國強烈的抵制。
立陶宛的案例,是美國的政治實驗田,以小博大促進理解中國對於主權與一中的忍讓程度,結果是立陶宛付出極大代價,甚至影響了立陶宛的政局。美國看在眼裡,不可能視而不見。
對於唐鳳畫面遭刪事件,美國批評者認爲,這份地圖本質上不是指涉國界,不是區分主權,也沒有否認或承認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這只是展現民主程度的不同罷了,美國安全部門是否反應過度了。人權地圖是以國家爲單位,以顏色爲圖記,本質不是國界,卻也是國界,既是國界,也就有主權的蘊含,「民主程度說」難以說盡地圖所含括的意義。立陶宛案例已經明白地展現中國的態度,白宮安全委員會焉能默認。更何況,基於「臺灣關係法的一中政策」,多年操作下來,美國已經獲得進展,豈能失去一中政策的政治平衡而橫生枝節。
葛來儀說得很精巧,「臺灣一開始便是民主峰會邀請對象,但參與的方式必須符合美國政策。」如何纔是符合美國政策?從美國這次刪除唐鳳影像來看,美國爲獲取「利益最大化」的一中政策,其「一箇中國,主權代表」,在美國的思考中,具有政策排序上的優先性,臺灣身分則在第三序列之後,臺灣必須服從美國政策的排序與身分的定位,在此政策邏輯下,臺灣方能決定自己的利益設計。
美國的決策,以今天台灣內部政治趨勢觀察,根本無法滿足臺灣的期望,更何況美國如此的安排,將隨着美中關係互動發展,對臺灣未來前途,將有高度不確定性,而美國新的思路,對臺灣也會產生更深沉的異化作用。
(作者爲臺灣國際戰略學會研究員、博士,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