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濺山成迪士尼種族歧視碑

迪士尼樂園決定將飛濺山的主題改成《公主青蛙》。(摘自disneyfoodblog)

迪士尼樂園的飛濺山一直是熱門的刺激遊樂設施。(摘自disneyfoodblog)

《南方之歌》中的非裔角色都被描繪成天真愚鈍,開心地在農莊工作。(摘自網路

《南方之歌》是迪士尼娛樂帝國龐大片庫中最嚴守的秘密之一,過去逾30年不曾以任何形式美國重新發行過。以《南方之歌》爲主題的飛濺山,自1980年代末期就開始存在於世界各地的迪士尼樂園,形同於一座矗立於「全世界最開心的地方」之中的巨大種族歧視紀念碑,以水花激濺的刺激旅程,掩飾着長期存在於美國文化中的無形歧視。

首映於1946年的《南方之歌》以真人搭配動畫的形式,描繪由城市搬到外婆在美國南方農莊的白人小男孩強尼認識了在農莊工作的非裔工人雷摩大叔,雷摩講述兔子狐狸與熊的故事,強尼則總能將在故事中學到的教訓應用在日常生活中。該片最有名的就是歌曲〈Zip-a-Dee-Doo-Dah〉,不僅贏得奧斯卡最佳原創歌曲獎,也是飛濺山的主題曲

〈Zip-a-Dee-Doo-Dah〉輕盈無憂的節奏歌詞,其實就是《南方之歌》的寫照,乍看之下沒有殺傷力,但當故事發生在1800年代的喬治亞洲農莊時,就成爲美化淨化奴隸制度的歧視範本。《南方之歌》全片沒有提及「奴隸」這個字,但細究故事的年代,這些在農莊的非裔工人們自然都是奴隸,但片中的非裔工人全都被描繪得怡然自得、開心工作,但非裔角色明顯地愚魯且地位比白人角色低下,也都很滿足於替白人們在農莊上做粗活。

強尼因不適應農莊生活,想偷偷逃回城市時,片中的非裔角色們卻用接近毛骨悚然的愉悅情緒,訴說着在農莊上工作的美好,也樂於停留於權力地位的末端安分守己,實質上等於是讓奴隸們宣揚在農莊無償勞動的美好,不僅強調服從的好處,也千萬別逃跑、更不要想辦法改善自己的處境。一羣人看來無傷大雅的內容,很可能是另一羣人無法逃離的烙印,美國終於在佛洛伊德之死後讓大衆達到隱忍的限界,開始展開遲來的文化層面轉型正義

電影戲劇是最大衆的娛樂活動,但臺灣長年以來在作品中也無形地存在着系統性的文化歧視,不論是針對原住民族、客語族羣臺語族羣、又或是東南亞外籍族羣的刻板描繪至今仍充斥熒幕持續從文化層面教導着下一代歪曲的世界觀,是臺灣民衆遲早必須正視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