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日祥院士:爲地球“把脈”

朱日祥近照 光明圖片

朱日祥院士辦公室裡,除了滿架的書,還擺放着一個碩大的地球儀和一堆來自天南海北的“石頭”――古生代花崗岩、中生代變質核雜巖新生代玄武岩……每塊石頭都承載了一段地球的演化歷史。

一間辦公室照見一個人的人生,地球物理學家朱日祥正是一個能揭開許多地球奧秘的人。

初見朱日祥,開朗的笑容、健談幽默的形象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學生們說,在朱老師的身上,既有親和力,也有領導力

朱日祥1955年出生于山西與內蒙古交界的一個小山村,在山西大學讀書時開始接觸理論物理,之後出於對地球奧秘的好奇轉攻地球物理。2003年,朱日祥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是地球科學研究領域領軍人物

2020年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成功着陸。此後,爲了充分發揮月球樣品的科研價值,國家航天局組織成立了由9位專家組成的月球樣品專家委員會,委員會主任便由朱日祥擔任。

做了40多年的科學研究,朱日祥院士最看重的學術品質是自信與創新:“如果總是問‘你這個工作美國人做過嗎?歐洲人做過嗎?人家都沒做,你做得了嗎?’那我們永遠只能跟在別人後邊。”

敢於創新的朱日祥,在地球科學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2020年8月,中國科學院公佈了2020年度陳嘉庚科學獎獲獎項目,共有5個項目獲獎,朱日祥主持的“華北克拉通破壞”榮獲陳嘉庚地球科學獎。

什麼是“克拉通破壞”?

在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一樓的博物館裡,朱日祥用通俗的語言向記者介紹――克拉通是地球上最古老大陸,由英文“craton”音譯而來。克拉通的特點是比重輕、質地堅硬,所以通常在克拉通上不會發生大的地震、火山活動和地殼變形,傳統理論認爲,克拉通是穩定的大陸。

但是與傳統觀念所認爲的理論不同,實際上,我國華北克拉通大約在2億年前就開始變得不穩定了。唐山大地震、邢臺地震等便是最突出的地球動力表現。華北克拉通究竟怎麼了?朱日祥團隊用了10餘年的時間“把脈”地球,其間在國內佈置了密集的流動地震臺陣,給華北克拉通做了一個“CT”。

基於大量的綜合研究發現,大洋板塊的俯衝可以造成古老克拉通的破壞,使克拉通的物理和化學性質發生變化。就此,朱日祥團隊在國際上率先提出了“克拉通破壞理論”。

“人們都知道‘板塊構造理論’,而‘克拉通破壞理論’是對經典‘板塊構造理論’的重要補充。”朱日祥的學生、地球物理學家潘永信院士這樣評價老師的成就,“這是具有國際影響的大陸演化理論,連續兩次入選國際地學領域Top10熱點前沿,而且這個理論的建立還打破了學科間的壁壘,在這個團隊裡培育了一大批青年學術帶頭人,這對地球科學發展是了不起的貢獻”。

實際上,“克拉通破壞”只是朱日祥科研工作的一部分,他在地磁極性倒轉、地磁場與地球深部過程相關性、沉積盆地古地磁定年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系統性創新性成果。

近年,他提出“克拉通破壞型金礦”新理論,爲遼東作爲新的黃金戰略接替基地提供了科技支撐。他推動“固體地球科學重點實驗室聯盟”的成立與發展,爲提升地學領域大科學研究和協同創新能力作出貢獻

對於研究地球科學而言,朱日祥非常強調全球視野,他經常對學生說,做地球科學的人,必須要有全球甚至宇宙視野。同時,作爲中國科學家,朱日祥也始終看重國家重大需求。

比如中國油氣藏普遍存在品質差、開採成本高的問題。“如果技術創新能把開採成本降低到與中東相當的水平,那我們中國也就不缺石油天然氣了。”用什麼樣的技術,能使非常規、品質比較差的石油天然氣獲得高效益的開採,正是朱日祥近10年來在不斷思考和做的事情。

朱日祥說:“作爲科研工作者,我們的研究要多爲國家、爲民族、爲人類的進步着想。”(記者 尚文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