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疫情對國軍與兩岸和戰的影響(譚傳毅)

到目前爲止,國軍染疫人數達到11人,而軍營羣聚極爲嚴重,未來疫情如何發展尚不可知。圖爲臺灣陸軍航空旅官員與美軍第25戰鬥航空旅因應新冠病毒,舉行一場線上的主題性專家對話。(取自AIT臉書

瘟疫屬於溫熱病,是溫熱病中具有強烈傳染性、病情危重兇險的疾病,中醫常見的名稱有「疾疫」、「雜疫」、「時疫」等,例如鼠疫、瘴氣、霍亂、流行性感冒、麻風病、天花等。

戰爭是瘟疫的溫牀

很多戰爭與瘟疫有關,例如東漢末年三國時期從西元前206年到西元265年的471年當中,有62年有瘟疫的記載,平均每7.6年有一次疫病流行,其中大疫27次,與戰爭有關的疫病流行16次。

魏晉南北朝369年期間,有65年發生瘟疫流行,平均每4.9年有1次流行,其中大疫25次,與戰爭有關的10次。隋唐五代時期有58次瘟疫流行,平均6.5年1次,其中大疫13次,與戰爭有關11次。

兩宋時期記有疫病流行100次,平均3.19年1次,其中大疫18次,與戰爭有關的11次。元朝有38年疫情,其中大疫12年,與戰爭有關的5次,平均2.3年1次。明朝有疫156年,平均1.77年流行一次,其中大疫90次,與戰爭有關的4次。

看起來,古代戰爭與瘟疫的關係頗深,可以得到戰爭的羣聚效應極易產生瘟疫、以及瘟疫透過戰爭更加惡化的結論。三國時期數次流行瘟疫,不到十年,有三分之二的人因患疫而亡。面對瘟疫橫行,醫聖張仲景痛恨王朝腐敗無能,將百姓推入水深之中,自此潛心研究傷寒病《傷寒雜病論》。

明末清初吳有性,見蘇州吳縣連年瘟疫,一巷百餘家、無一家倖免;一門數十口、無一口倖存。他痛感當時醫治溫疫(瘟疫)不效,遂結合自己的臨牀實踐而成《溫疫論》一書。其所製作之達原飲、白虎湯、柴胡湯、承氣湯等等,至今仍是中醫治疫藥方

大凡戰亂年間易生瘟疫,軍事勝負和瘟疫也有密切關係,腐敗者無法控制瘟疫,非不爲也,實無能也。今日和過去一樣,都是權力擁有者無能,導致疫情失控。

瘟疫如何影響戰爭?

瘟疫對於戰爭的影響表現在三個層面:

第一, 瘟疫延緩甚至阻止戰爭。古代由於醫療技術不足,征戰的疲勞導致兵員體力大幅下降,再加上環境惡劣,瘟疫的流行往往在軍營中產生,大量減員迫使領導者改變作戰方案,延緩開戰甚至於撤軍。例如隋文帝18年(西元598年)水陸30萬伐高麗,9月遇疾疫而旋,死者十有八九。 瘟疫就是以其死亡率,更加殘忍的阻止戰爭。

第二, 瘟疫加速了戰爭。南朝宋武帝永初3年(西元422年)10月,北魏軍隊包圍了虎牢。戍守虎牢的毛德祖指揮一千多人守城。北魏軍由於不斷作戰且又暴露在野外缺少衛生防護,部隊出現了瘟疫,死亡士兵十之二三。北魏軍隊只得提前發動攻勢,攻克虎牢。瘟疫加速了戰爭的步伐。

第三, 瘟疫改變戰爭結局。東漢建安13年(西元208年)曹操兵敗赤壁三國鼎立的局面由此形成。曹操兵敗有一個極爲重要原因:一場大規模瘟疫削弱了曹軍的戰鬥力。火燒赤壁後,劉備、周瑜水陸並進,操軍兼以飢疫,死者大半,遂引軍北還。

第四, 瘟疫作爲武器。1346年蒙古西征軍隊圍攻黑海港口城市卡發(今費奧多西亞),士兵染上鼠疫,蒙古指揮官命令將患鼠疫屍體射到卡發城中,使鼠疫很快在城內蔓延開來。現代當然不可能把染疫人員送達敵軍,但這牽扯出骯髒而畸形的生物戰。中國已經開放武漢能夠讓世衛專家查看,美國能否照辦?

瘟疫對國軍的影響

蔡英文政府對於新冠疫情的態度極爲高傲、曖昧不明,從防疫到疫苗皆是如此。醫聖張仲景、吳有性、以及所有醫師,都是爲了救人與藥方,而蔡政府卻不相信防疫科學、不顧社會和諧、擺爛經濟生產,殊爲不智。瘟疫對於臺灣社會很深,而且是以破壞性的發展造成巨大的影響,甚至於危及兩岸之間的戰爭關係。

到目前爲止,國軍染疫人數達到11人,而軍營羣聚極爲嚴重,未來疫情如何發展尚不可知,但是軍人羣聚極易染疫,以後還能順利招到兵員?現在軍中高層和政客一樣在賭,賭疫情不會在軍中擴散。一旦疫情擴散,一個連隊百人聚集在一起怎麼隔離?隔離了如何作戰?我們幾乎可以預見,未來國軍徵兵將可能遭遇極大的困難。別忘了,歷史上軍隊往往是瘟疫的高發羣體,就是因爲羣聚。

其次,瘟疫可能激化社會矛盾、甚至於引起信仰危機和道德價值觀,疫情必然使得民心變得十分脆弱。歷史上許多農民起義就是藉助疫情而起,東漢末年張角利用疫情發動黃巾起義,導致漢王朝覆滅。如今政府無能處理瘟疫,民心浮動,暫不說選舉因素,看看臺灣當前搶奪醫療與糧食資源,誰敢保證國軍官士兵會爲這個失能政府拚命?如果發生陣前倒戈或者故意不戰的情形怎麼辦?

最後是兩岸的戰爭與和平:瘟疫將會加速還是阻止解放軍武統臺灣?從「兵不厭詐」的觀點來看,此時臺灣疫情嚴重,是個發動戰爭的好時機。但從正義戰爭(Justice of War)的觀點來看,此時國軍的戰力正處於最低點,開戰無法使解放軍站在正義的制高點,勝之不武。或者,政府高層打算藉着病毒「嚇阻」解放軍?

瘟疫之下還戰否?

新冠病毒就是瘟疫,它比歷史上任何一場瘟疫都兇猛,其傳播能力、毒性烈度、智慧化程度、再加上城市人口聚集,百倍於歷史上的瘟疫。新冠病毒是人類的浩劫!面對新冠病毒,如果我們還有一點歷史經驗,就應該要知道此時忌諱動干戈,因爲戰爭將可能加劇瘟疫。對於大陸而言,無論是武統或和統兩岸關係已經持續了70多年,遲早都要解決。

然而,國家大事要聽天命,誠如盤庚打算把國都遷到殷,《尚書•盤庚上》:「... 先王有服,恪謹天命,茲猶不常寧... 」,意思是先王一向恪守天命,國都搬到此當然安寧。連遷國都也要假託天命,可見天命是冥冥中說不清楚的某個定論。《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就是上天賦予的品德、順着本性之道、尊教守道之爲教。

《禮記•樂記》:「... 夫物之感人無窮,而人之好惡無節,則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滅天理而窮人慾者也,於是有悖逆詐僞之心,有淫泆作亂之事,是故強者脅弱,衆者暴寡,知者詐愚,勇者苦怯,疾病不養,老幼孤獨不得其所。此大亂之道也。」

天命不是被動等待,而是順天應人合乎天理。等到什麼時候呢?《易經》蠱卦象辭:「山下有風,蠱,君子振民育德。」意思是等到草木果實散亂腐敗之後,就是當臺灣政治現象統治者腐敗而萬民屈服之時,也就是物必自腐而蟲生,是君子出山振民育德的時候了。這是第40象「蠱」的意思。

從這個觀點來看,兩岸關係還會停滯一陣子,但也不會太久,因爲物必自腐而蟲生,臺灣政治已經失去了動能停滯不前,宵小當道鼠輩橫行。且把瘟疫當作「蠱」之極,物之極則必反,就是振民育德的時候到了。

結論

能夠大規模消滅人命的有三:戰爭、天災、疾病。天災與疾病無法預測,我們可歸類於「天命」,雖然科學可以解釋天災與疾病的「果」、以及產生這個「果」的「因」(例如溯源新冠病毒),但是唯一我們可以控制的卻是戰爭。若把戰爭當作振民育德的工具,即使已經自腐生蟲,還是要慎戰,一定要做到順天應人弔民伐罪。

(作者爲臺灣國際戰略學會研究員,法國博士,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