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文明交流當包容而求同,沉穩有定力

名家講述】

講述者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作家 王 蒙

我在與日本朋友的接觸中,常爲日本有識之士對於中日文化交往的誠懇熱切而感動至深。日本創價學會名譽會長池田大作先生多年來致力於中日友好,被譽爲“日本當代的孔夫子”。2003年,日本作家水上勉做了兩次大手術以後,親口對我說,他唯一的願望是有生之年再到中國杭州西湖白堤蘇堤上轉一圈,哪怕是坐着輪椅。大作家井上靖70歲後6次到中國考察,寫出了長篇小說《孔子》,他對儒學人性化理解打動了大量中日讀者。作家大江健三郎先生在一些歷史問題上堅持和平反戰立場,受到中國人民的普遍尊敬。

中國和日本這兩個近鄰國家,文化交流已有兩千多年曆史。儒學好學求仁親民王道積德的基本價值觀,在中日儒學文化中都有體現。因此,見賢思齊、不同而和,這是數千年來中日文化交往的主調

歷史上,影響日本的第一位儒學大師朱舜水赴日建立了舜水實學理論體系,它啓發民衆、培養道德、完善治理,使儒家學說在日本得到了助力社會改革的大好機會,爲後來日本維新致強打下了基礎。至近現代,當日本先於中國走上現代化道路之後,許多中國的先行者梁啓超孫中山李大釗等又在日本接受先進觀念,鼓舞了改良和革命鬥志

那些先驅者們,使命在身、信仰堅守、備嘗艱辛、孜孜以求,爲我們鋪就兩國互聯互學互鑑互補的文化之橋,使中日兩國文化呈現出各有千秋、相異相通的文化面貌

中國和日本交往很多、很深、很相知,但文化性格利益選擇上仍有許多異質乃至隔膜,歷史遺留下來的傷害也仍然有待勇敢公正面對。經過了許許多多犧牲和探索,中國人民選擇了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在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儒學精神中華民族精神氣質的重要基礎,仍然有利於我們在新時代審時度勢,包容而求同,沉穩而有定力

今天,我們面對着新的多極世界格局,需要新的思考與審視。世界各國的關係應該是君子之道、求同之道,應該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之道,應該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之道。不同而和,互利雙贏,相互學習,共同發展,才能共同構建美好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國際文化交流,正是抵制單邊主義、去全球化,構建互利共贏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不可或缺的一件盛事

本版內容結合中央文史研究館舉辦的雙月文化座談會採寫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