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金馬調兵論(譚傳毅)

在「擴軍」之前,國防部是否先考慮調整兵力部署,也就是把「無效兵力」轉化成「有效兵力」?圖爲陸戰99旅參演官兵士氣高昂,戰技熟練。(國防部提供)

近年國防部採取一系列措施:延長役期至1年(各軍種增兵計劃)、擴編憲兵、保安員警接受軍訓、研議將新訓步兵旅由基幹補實爲實兵旅,等等,表示國軍極度缺乏兵員。逐年擴軍的結果,兵力總員額將由現行的21萬5000人,在2029年達到26萬8600人。

在「擴軍」之前,國防部是否先考慮調整兵力部署,也就是把「無效兵力」轉化成「有效兵力」?例如在解放軍兩棲登陸戰時,金門3000、以及馬祖2000駐軍可說是「無效兵力」,基於政治判斷現實,我們假設解放軍不會佔領這兩個羣島,連騷擾都不會!既然如此,何不在本島爭奪戰之前,就把金馬駐軍調回臺灣增援主戰場?

我們千萬不可因過去八二三時代在金馬駐紮重兵,所以今天也要駐軍,這不就是「將軍老是打上一場戰爭」嗎?因此,把「無效兵力」的金馬駐軍「適時」調回本島協防,才能使其變成「有效兵力」。

什麼是「有效兵力」?

所謂「兵力」,是以編制單位(例如營)或人數,表達兵員及其武器裝備的數量。我們經常把雙方初始投入兵力數量,作爲雙方對抗損傷過程的概算;因此,作戰中兵力損耗數量成爲主要研究對象。

這裡隱含了一個假設:當一方在殺傷對方兵力的同時,必須假設敵方所有的兵力,都會對我方在整個作戰期間和範圍之內構成威脅。

然而在真實戰場上,這種假設其實並不成立,因爲戰場空間的不對稱性使然。劣勢方的所有兵力被敵方殺傷的同時,其實並不是所有兵力都能夠對敵方構成有效威脅,許多分散在其它地方,例如金馬駐軍無法對入侵的解放軍部隊構成威脅。這就產生「有效兵力」的概念。

「有效兵力」是指作戰雙方在有效對抗的時間與範圍之內,作戰一方所能夠形成對敵方構成有效威脅的兵力。

明顯的,「有效兵力」概念是和「兵力」概念不同。首先,有效兵力必須在有效對抗的時間與範圍之內。就像液態水在沸騰之前的臨界點,過了這個臨界點之後,液態水就變成了水蒸氣。意思是,作戰就像在臨界點的行爲,過了臨界點,可能由於軍事、政治、外交或者其他因素的介入,戰鬥將不會繼續進行,結局可能是投降或戰勝。

其次,有效兵力強調要能夠對敵方構成有效威脅。如果我方所擁有的兵力不能對敵方構成有效威脅,即使軍隊或者裝備數量再龐大,也不能稱爲有效兵力,例如金馬駐軍。

假設金馬駐軍不會成爲解放軍打擊的對象,而國軍卻堅持在不會遭受打擊的地方駐軍,就不會對解放軍登陸部隊構成威脅。既然金馬駐軍無法對解放軍登陸部隊構成威脅,那就不是「有效兵力」,而是「無效兵力」。

最後,我們現在念茲在茲的,是如何把無效兵力的金馬駐軍、轉化成能夠協同本島防衛作戰的有效兵力。

我們一再強調防禦方的基本作爲:先分散、後集中。也許金馬5000人不多,但只要能夠集中在決戰點,形成局部優勢,暫不要妄言獲得制海、制空、制太空、制電磁、制網、制AI等浮誇的想法,只要能夠贏得一場地面戰鬥,就不枉費先總統蔣公的教誨了。

防禦的重點:機動防禦

不可避免的,防禦方兵力不免散佈在各處。儘管如此,若能在決戰時刻、把分散兵力集中在決戰點之上,形成局部優勢,事情還有可爲。至少在敵我雙方武器裝備對等的情形之下,人數較多的一方佔據較有利的位置。

我們提出「蘭氏定律」概念,其指的是蘭徹斯特(Frederick William Lanchester,1868-1946)所發明的定律:戰鬥力=參戰部隊數量2(平方)✕單位戰鬥效能。意思是如果敵我雙方參戰人數與戰鬥效能相同,戰鬥將不分勝負。但若我方參戰人數與戰鬥效能高於敵方,敵軍就會輸了。例如在俄烏戰爭中,本來俄烏兩軍差距頗大,但在西方國家武器支援之下,增加了烏軍作戰效能。現在俄軍唯有大幅增加戰鬥兵員數量,纔可能有進一步突破。

我們可以概括的說,交戰一方的有效戰鬥力,與戰鬥人員數量的平方、以及與每個戰鬥單位平均戰鬥效能的乘積成正比,我們稱之爲「蘭氏平方律」。

按照蘭氏平方律,假設解放軍每個武器系統的平均效能是國軍的4倍,如果國軍能夠在數量上集中2倍於解放軍的兵力,就可抵消解放軍在質量上的優勢。當然,這是個太一廂情願的假設,因爲:第一,國軍幾乎不可能集中優勢兵力。第二,國軍忽視解放軍品質的巨大優勢,例如第一波登陸的部隊很可能是無人部隊,例如AI機器戰士。

我們假設解放軍的戰鬥效能和國軍相同(說出來非常臉紅),看看蘭氏平方律如何解釋集中優勢兵力的作戰原則。

假設解放軍出動10個營登陸北部海岸,6軍團也以10個營與其交戰,由於雙方每個戰鬥單位的平均戰鬥力相同,勝負難料。

但若6軍團得到金馬駐軍以額外獲得10個營的增援(共20個營),那麼國軍將以損失1.34個營的代價,全殲解放軍10個營,國軍尚存17.32個營(20的平方減去10的平方,再開根號),雖然這個數字簡直在開玩笑。

蘭氏平方律只是給我們作出戰略思考,也就是在決戰時刻、於決戰戰場調動兵力,形成局部優勢,不可靜坐陣地。蘭氏平方律的前提是國軍與解放軍的戰鬥效能是對等的,而事實偏偏不是如此。本文只是強調機動防禦的重要,並提醒讀者,防禦的本質在於機動,儘管國軍作戰效能遠低於解放軍。

金門駐軍何時調回本島?

1979年1月,葉劍英主持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肇始了兩岸和平統一的進程;至今爲止,和平統一一直是中國大陸對臺工作的最高指導原則。

如果中國大陸不再和平統一、而改以武力統一,那麼一定要有個說法,否則,武統就不站在道德的制高點。這個道德制高點是什麼呢?《禮記•檀弓下》:「師必有名」,意思是在武統之前,中國大陸必然會發布類似古代的「檄文」,也就是武統的《告臺灣同胞書》,這樣才師出有名。

正名了武統的道德性之後,接下來就是挑選武統的時機;此時也是把金馬駐軍5000人調回本島的最佳時機。

除了空軍運輸機,國軍可協調美軍或日本空自運輸機,以最快速度幫忙運送部隊。在武統正式打響之前,或許解放軍還不至於對外國軍機開火……。

(作者爲臺灣國際戰略學會研究員,法國博士,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