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中歐投資協定成局的效應與省思

工商社論

歐盟與大陸自2014年展開的雙邊投資協定磋商,在歷時七年共35輪的漫長談判後,終於在2020庚子年的最後時刻,在歐盟執委會主席範德萊恩、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以及德、法兩大歐盟領袖梅克爾及馬克宏共同參與的視訊會議中正式完成協定談判。此一突破性的進展,不只爲受新冠病毒疫情肆虐,及美國川普政府獨斷獨行干擾,而導致國際秩序嚴重失衡的全球局勢,可望隨着2020年的走入歷史、新冠病毒疫苗研發上市以及美國拜登總統的上任,讓世人在新的一年迎來希望的曙光。

首先就中歐投資協定來看。雙方開放市場公平競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等三大談判主軸,分別提出實質承諾。包括中方將向歐盟企業,開放包括在金融服務、製造業、房地產等領域市場。相對的,歐盟也同意放寬中國投資再生能源市場的限制。

其次更具指標意義的,則是爲了落實更公平的企業競爭環境,陸方除了同意公平對待歐企和中國國企之外,並承諾在補貼方面保持透明度,以及將禁止遭到詬病的強制要求歐企進行技術轉移。

至於在可持續發展的議題上,由於歐盟堪稱是舉世落實包括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高度重視環境議題等可持續發展模式的領頭羊,而中國在2020年12月中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拍板2021年國家經濟發展的八大重點任務,其中就包括要全面推進改革開放,包括放寬市場準入、促進公平競爭、保護知識產權,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以及揭示要做好碳達峰、碳中和的政策目標。因而在中歐正式簽署雙邊投資協定後,中國透過本身的內控,以及雙邊協定的國際承諾,未來前景應值得審慎樂觀期待。

「中歐投資協定」的成局,固然可望給中歐雙方帶來跳脫困境迎向新契機的想像空間,而在另一方面的效應,自然也值得嚴肅觀察與看待。同樣在庚子年的歲末年終,即將入主白宮的美國總統當選人拜登,於12月28日的記者會中,強調未來要與理念相近的夥伴攜手捍衛共同利益。此一宣示,具體而言也就是希望聯合盟友,包括已實質成形的美、英、加、澳、紐等五個盎格魯薩克遜系國家的「五眼聯盟」,醞釀重新加入CPTPP(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自然也包括期盼與歐盟聯合,以共同制衡中國崛起所帶來的威脅感。

在此態勢下,中國放軟身段,讓中歐投資協定的談判得以拍板,以及包括在2020年10月底讓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得以正式啓動,用意自然是在面對不論是在川普的硬對抗或拜登的軟封鎖策略下,找出突圍的破口。但是歐盟的27個成員國竟然也同意在中方的讓步下,突破僵局獲致協議,此中,除了有抓住中國開放內需市場,歡迎外企入市的機遇;同時也多少反射出對過去4年在川普粗魯獨斷的干擾下,讓歐盟地區也成爲美中貿易戰下的間接受害者有關。

除了中歐投資協定和美國拜登主政後的新措施之間,究竟是會出現美中對抗2.0的新樣態,抑或美中歐三方經過反思,重新認知國際互動「合則兩利,分則兩敗」的不易之理,仍有待觀察。而在大國競合的當下,臺灣角色扮演又是如何?毋寧更值得大家省思

如果說中國爲擺脫美國的封鎖與制裁,而加大力道面對國際串連的反封鎖。臺灣的處境則是對於國際區域經貿聯盟,不論是RCEP或者CPTPP,都陷入不得其門而入的困境。即使蔡政府爲此不惜開放具爭議性美豬進口,而激化內部的對立,但是想因而與美國展開FTA談判,迄今仍陷於可望卻不可及的困境。而在策略上爲討好日本,不惜棄釣魚臺權之爭於不顧,並積極謀求開放核食進口。客觀來看,即使採取不計代價拉攏美日以求自保,但在現實的國際環境下,只怕這種一味討好的作法,姑且不論能否奏效,爲此而升高內部的爭議對立,其代價恐將是執政團隊不能承受之重。

討好美日的同時,升高兩岸的對立,同樣也必須承擔重大風險。就在中歐敲定雙邊投資談判的同一天,經濟部針對陸資臺商合作,以及來臺投資爲落實從嚴管制,公告最新的兩大禁令。針對陸資來臺投資,除拉高門檻,並採行分層認定。而針對赴大陸地區投資的臺商,則以避免技術外流之名,規定未來企業與陸資合作,如果以專門技術或智財權做爲合作選項,均須申請取得同意才行。對於此一新規,財會專業人士直言,新制其實只是把「反對」陸資來臺予以檯面化而已!而商總理事長賴正鎰則認爲,政府不歡迎陸資來臺,乃是不智之舉。而限縮赴陸投資合作,則將讓臺商錯失大陸擴大內需的發展契機!

總體以觀,2021年已然來臨,包括美、歐、中都各有新的盤算策略,臺灣似乎也有。但是經貿策略的制訂,國與國間的合縱連橫,務實是最佳的選擇。而中歐投資協定成局,對臺灣經貿政策的效應,實值得國人關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