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必也正名乎,當前景氣是回穩而非復甦,更非擴張

工商社論

對於景氣變化,不論媒體專家政府部門的用語經常是憑感覺說說,不甚準確,於是就業略微回升,便稱這是經濟活動復甦使然,一看八月景氣亮綠燈又樂觀的認爲景氣谷底已過。

對於形容當前臺灣經濟情勢,用語可說是五花八門,有人稱復甦,有人稱回溫,有人稱回穩,有人稱回升,有人稱好轉,也有人稱擴張。純從文字本身而言,這些用語都在描述經濟情勢變好了,如此用詞遣字並沒有問題,不過,前述若干用語例如復甦、擴張二詞已被賦予文字之外的經濟意涵,不宜隨興說說。

復甦、擴張在經濟循環裡有特殊定義,以復甦(recovery)一語而言,是指經濟持續改善到足以恢復應有的經濟成長動能,並降低失業率,才能稱之爲復甦,於此而言,歷經衰退後的小小回升不能算爲復甦,失業沒有明顯回降也不能算做復甦。

那麼經濟成長率要回升到什麼水準纔算復甦?美國首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薩繆爾遜(Paul A. Samuelson)曾撰文指出,可參照歷次已被認定的循環,看看這些循環於復甦初期的成長力道有多大,然後以此判斷目前是否處於復甦狀態

薩繆爾遜估算出1949~1950年、1954~1955年、1958~1959年、1961~1962年、1970~1971年這五個復甦期的前四季平均經濟成長率爲9%,經排除韓戰因素後爲7.5%,薩繆爾遜參考過去五期循環,取得客觀數據來認定是否復甦的思維值得我們參考,復甦一語之不宜信口開河,憑感覺隨意說說,於此可知。

另外,擴張(expansion)一詞也有經濟上的意義,這是指一個景氣循環由谷底至高峰的期間,實務上擴張期要持續五個月以上,因此曇花一現的回升不能算擴張,只是個小波動而已,而我們經常聽到景氣谷底(trough)、高峰(peak),這也有嚴謹定義,這可不是股市的起落觸底反彈,因此不能看到個低點之後的成長就憑感覺說總體景氣已觸底回升。

我們以此來看臺灣的景氣是否已開始復甦,是否已處於擴張期,依國發會及經建會時期所認定的第10次~第14次循環,每次自谷底回升的前四季平均經濟成長率依序是6.7%、3.8%、5.8%、3.3%、2.3%,復甦期的平均成長率爲4.4%,然而這已是可望不可及的數字,以之做爲復甦的標準,則復甦之日遙遙無期。我們放寬認定標準,以近兩期來判斷,近兩期平均經濟成長爲2.8%,而依主計總處估計,我國下半年經濟成長仍僅2.3%,仍低於過去兩期平均數,以此而言,說臺灣當前經濟已走出谷底,開始復甦,實在言之過早。

再觀察前兩次循環自谷底回升的前四季投資、輸出情況,這兩期的民間投資成長率爲4.3%,商品服務輸出成長率爲5.5%,而今年下半年這兩項經濟活動平均成長率僅2.2%、-2.5%,依然遠不如過去兩期的增速。民間投資及外貿活動是臺灣經濟成長的兩大動能,也許明年全球經濟或有改變的可能,但就目前而言,我國經濟回升的動能還是太弱,自不能以景氣擴張,或經濟復甦稱之。

或許有人會說,依國發會8月的景氣報告,我國已經由黃藍燈轉爲綠燈了,這豈不是代表景氣已出現復甦的徵兆了?沒錯,景氣燈號與景氣循環密切相關,但以目前只亮出一個月的綠燈而言,實不足以認定爲景氣復甦或擴張,如同國發會官員所言,目前景氣同時指標回升力道還是不夠強,因此還很難認定景氣是否復甦,國發會以「經濟漸趨回穩」形容當前臺灣經濟情勢,「回穩」兩個字用得相當好,既不誇張,又能適切的表達出目前的狀態。

論語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故事背景子路孔子說,衛靈公很仰慕夫子,要等您去治理衛國,夫子第一步想做什麼呀?孔子說:「必也正名乎!」子路一聽竟嘲笑孔子說:「有是哉,子之迂也。」在子路看來,治理國家應該要提策略纔是,怎會是正名?孔子因此就講了這一席名正言順的道理。其實,正名就是確定思想觀念,讓思想與語言契合,只有這樣,接下去才能談策略、理論

例如一個專家若連經濟成長率是怎麼一回事,國民經濟會計帳(SNA)的內涵是什麼都弄不清楚,接下去就很難把總體經濟學講的透徹。再如,不透徹理解物價指數、失業率、所得分配內涵者,最後談總體經濟也只能人云亦云而難有見解,正名的重要於此可知。

我們認爲,談臺灣經濟情勢也必須正名,若只是用來形容現狀,無關學理的用語如回升、回溫、熱絡、好轉、走疲、樂觀自可依情勢斟酌,甚至也可創造適合情境的新用語,惟不宜粗俗吹噓。不過,像景氣擴張、復甦、谷底、高峰等專門用語,則宜加以正名,尤其政府各部會的談話深具指標意義,也經常成爲媒體援引標題,用詞遣字須更審慎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