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

112年臺灣出生人口降至13.5萬人,再創史上新低。圖/本報資料照片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這是宋代詞人蔣捷《聽雨》一詞,同樣聽雨,老年聽雨顯得格外寂寞。

蔣捷寫的是雖是個人心境,也可以用來描述老年社會的情境,個人有年齡,一個社會也有年齡,怎麼說呢?依國發會所編的「中華民國人口推估」,民國50年臺灣社會的年齡中位數是17.5歲,意思是半數人口低於17.5歲,是青春洋溢的年代,何以如此?因爲每年出生人口都超過40萬,到了民國80年,臺灣社會的年齡中位數27.9歲,仍是朝氣蓬勃,每年出生人口仍在30萬以上,這一期間臺灣社會可謂「少年聽雨歌樓上」,活力十足。

日前甫公佈的去年(112)出生人口降至13.5萬人,又創史上新低,臺灣社會的年齡中位數也升至44.4歲,依國發會推估,十年後將升至50歲。由過去半個世紀的變化可以發現,一國社會老化的快慢,取決於出生人口的多寡,出生人數愈多,社會就愈年輕,反之則老化加劇。臺灣今天老化速度如此之快,正是因爲出生人數每況愈下,過去出生人數跌破30萬,各界已在憂心少子化,如今降至13萬,豈不驚人?如此再過十年,臺灣社會恐將陷入「而今聽雨僧廬下」的蕭然與空蕩,此後一路老化而難以自拔。

如今老化得這麼快,過去沒料到嗎?沒料到,民國85年經建會推估112年老化指數是87.2,日前內政部的資料顯示112年老化指數已升至153.8,差了快一倍。老化指數是指老幼人口比,當年推估的失誤在於高估了少年人口,那時估112年0~14歲的少年人多達452萬,不料少子化超乎預期,以致112年的少年人口只有279萬,遠低於當年的估計。這也說明臺灣今天之所以老化得這麼快,原因無他,實爲生育率劇降所致,20多年來臺灣竟從一年出生30多萬降至13萬,這是何等不可思議,到底發生了什麼問題?

少子化的負作用已經發生,多少中小學退場,多少大學停招,皆少子化所致,然而少子化的衝擊還不只如此,在陷入少子化循環後,一個社會的老化將加速,也將加速到不可思議。這說明,要紓解今天社會的老化,只有提高生育率一途,若政府仍不作爲,過不了幾年出生人口就要跌破10萬,那時就算有靈丹妙藥,也爲時已晚。

日前主計總處公佈「社會保障支出統計」,這項統計最受矚目的是老年給付,隨着老年人口快速成長,退休金、老人照護等老年給付已連續四年,年年逾兆元,111年升至1.13兆元,隨着老年人口增加,估計十年後每年的老年給付將達到1.6兆,壓力不可謂不大。老年給付除了部分來自政府預算,多數是來自企業、勞工及公務員自行提撥,民國80年代老年人口少,少年人口多,也就是繳錢者多,領錢者少,退休基金自然是寬裕的,但隨着少子化、高齡化,如今領錢的愈來愈多,繳錢的愈來愈少,所有退休基金都日趨緊俏,去年勞保基金精算報告顯示,若不啓動改革,勞保基金將在2028年破產。對此,準總統賴清德於去年底總統選舉政見會上強調:「只要政府在,我絕對不會讓勞保基金倒閉。」

賴清德的談話讓人安心不少,然而年年撥補,終非長久之計,更何況政府財政也經常入不敷出,非舉債無以度日,因此根本之途,仍在於提高生育率,短期以恢復一年出生人口至20萬爲目標,長期則應回到30萬,提高生育率雖無法立刻解決當前的困境,但生育率持續回升一、二十年之後,臺灣年齡中位數的老化速度必將放緩,甚至返老還童,只要社會再度年輕化,如今的困局自然迎刃而解。莫以爲返老還童是神話,法國1960年的年齡中位數是33.0歲,1975年降至31.5歲,挪威也由1965年的34.2歲降至1975年的32.2歲。

人的老化是無法避免的,但一個社會的老化則取決於出生人口,是可能變年輕的,臺灣要避免進入「而今聽雨僧廬下」的老年荒涼,沒有特效藥,只有提高出生人口一途。至於如何創造誘因,就看政府的決心與魄力有多大,多年來政府雖強調少子化是國安問題,但何曾提出有企圖心的政策?期盼準總統賴清德能以大魄力提出扭轉乾坤的方案,果能如此,臺灣社會返老還童將指日可待,「少年聽雨歌樓上」的時光也可望重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