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大陸互聯網的昨是今非和未來趨勢
工商社論
自2020年12月螞蟻集團上市失敗以來,大陸互聯網步入凜冽的寒冬,至今難以看到春燕。大陸官方不斷升級的監管措施,以及對各種網路平臺的反壟斷調查,讓風光一時的互聯網行業有如「過街老鼠」,不僅相關公司的股價和市值狂跌,負面新聞更是接踵而來。全球投資者無不關注大陸官方這波整治互聯網行動,到底要持續多久,以及對大陸經濟將造成甚麼影響。
互聯網行業是大陸「彎道超車」歐美日最典型的範例,從千禧年左右仿效Yahoo、MSN的新浪、搜狐和網易等三大入口網站,接下來搜索引擎有跟進Google的百度。邁入電商時代之後,則有緊隨eBay、亞馬遜而崛起的阿里巴巴、京東,即時通訊則是騰訊QQ和微信,對陣美國的Skype和WhatsApp,再接下來的電子支付領域,大陸的支付寶、微信支付一飛沖天,普及率和用戶數已遠超歐美日的同業,其後在短影音、外送和共享平臺之爭,大陸業者相較歐美同業毫不遜色。
大陸網路科技進步神速,對外而言,讓大陸在全球科技競逐之下能佔有一席之地,對於大陸走向科技強國之路功不可沒;對內而言,歷經亞洲金融風暴、全球金融海嘯、中美貿易戰和新冠疫情突襲等一連串經濟動盪,電商、行動支付和各種服務平臺刺激消費,在鞏固大陸內需經濟上扮演重要支撐角色。互聯網立下的這些汗馬功勞,大陸當權者理應記上一筆。
然而,互聯網行業的榮景卻有如走在鋼索上。與互聯網運營緊密結合的數據資料和輿論平臺,是大陸當權者穩定政經局勢的兩個重要元素。大陸互聯網巨頭們動輒擁有數億用戶的個資,同時又提供用戶發聲的平臺,一旦這些互聯網業者拿捏不當或難以駕馭之時,勢必引起大陸當權者的不安,以至於必須出手整頓,抑制其持續壯大。
馬雲去年11月底嘲諷政策的外灘演講,看似一個突發事件,卻可能是大陸當局長期對互聯網行業累積疑慮的一次爆發,成爲大陸全面整頓互聯網的導火線,而近期滴滴出行挾着大量個資數據「逆風」赴美上市,更是直接踩到大陸當權者的紅線,推升整頓互聯網的巨浪來到高峰。
令人憂心的是,這次參與整治互聯網的單位,上自中共中央辦公廳、中紀委、網信辦等黨內權力機構,到人民銀行、銀保監會、工信部、證監會、市場監管總局、教育部等政府部會,乃至於各地方政府的監管單位,動員幅度之大、涉及領域之廣,實屬罕見,也意味着整個整頓的工作將更深入、更長久,對於大陸數位經濟發展埋下很大的變數。
展望大陸數位經濟和互聯網之未來,內外看法呈現兩極化。大陸意見領袖普遍認爲,把「野蠻生長」的互聯網進行一次全面性的大整頓,可改善當前行業巨頭「贏者全拿」的商業環境,有利於大陸數位經濟的永續發展,讓更多中小型的新創互聯網企業可以生存和成長。
中國社科院經濟學家蔡昉指出,和所有的顛覆性技術革命一樣,數位經濟的發展自身不能解決廣泛分享的問題,不可避免會產生諸如阻礙創新、排斥分享和擴大差距等一系列問題,必須透過相對應的制度創新加以解決。蔡昉觀點一定程度反映了大陸知識界對政府整頓互聯網的主流意見。
大陸互聯網快速發展的結果,造就了許多的新貴階級,在境內外資本推升公司市值之下,創業者可以在短短几年內一躍成爲百億、千億富豪。但不可諱言,大陸經濟走向市場化的過程中,政府和民間依舊瀰漫「排商仇富」的氛圍,當互聯網被戴上擴大財富差距和排擠就業的大帽子時,也註定它將走上一條漫長「去污名化」路程了。
境外世界對於大陸政府整頓互聯網則是更多的悲觀和不解。最先反映的是資本市場,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很快發難,要求在美國上市的中概股必須披露其國內的政治風險。
而稍早挺過中美貿易戰、科技戰的中概股,卻躲不過國內的政治「暗箭」。大陸政策和官媒一有風吹草動,投資人就有如驚弓之鳥般地拋售持股。過去多年以持有中概股爲傲的華爾街巨鱷們,突然之間改變口風,不斷向市場表態其手中中概股所剩不多。當然,支持和理解大陸政府做法的也不乏其人,但「短空長多」已成大家共識。
過去二十年多來,在大陸政府鼓勵「雙創」、先試先行和稅收優惠等政策利多加持下,大陸互聯網行業享受了風光的「黃金時代」。但因政策而「興」,也必須承擔因政策而「衰」的風險,面臨一波波的整治行動,大陸互聯網行業恐需先放緩腳步,觀察政策風向,等待政策穩定後,再來調整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