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大陸經改路線,攸關兩岸未來

大陸股市在地產、教育、醫療等幾個產業板塊連動下持續破底。圖/中新社

中國大陸對臺灣貿易壁壘調查搶在2023年底提前出爐,緊接着又宣佈終止ECFA早收清單中的丙烯等12項產品優惠關稅,直接衝擊臺灣石化產業,也使兩岸經貿的未來再次引起關注。事實上,面對即將來臨的2024,影響兩岸經貿往來的因素衆多,除了ECFA課題之外,另一也需提及的重要關鍵是,大陸經濟政策的走向。

不可諱言的是,近年大陸經濟在嚴峻挑戰下,發展放緩,經濟政策意識形態化,衝擊臺灣對大陸市場與兩岸經貿往來的信心。從中美貿易戰、香港反送中風潮,再到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在在使得大陸內外部政治經濟環境緊繃,整體經濟風險升高。面對困局,中共當局以強化意識形態、集中管控資源的方式應對之。國進民退、共同富裕政策因應而生,中央集權化與行政干預的傾向越發明顯。

過去數年間,大陸屢見各種失當的經濟政策。單是以共同富裕爲名,干預教育、醫療、平臺經濟、房地產等,往往導致特定行業集體滅頂。例如2018年以去槓桿爲由,打壓房地產,造成大陸地產公司現金流惡化。又例如2021年7月以減輕學子負擔之名,推出「雙減」政策,嚴厲打擊課外輔導行業,讓原本數百萬從業人員、規模高達兆元的巨大補教產業一夕之間陷入虧損或破產危機,上市補教公司的市值彈指間灰飛煙滅。再例如,訴求反壟斷,監管網路平臺公司如阿里巴巴、百度等平臺;幾番整肅下,一向意氣風發的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雲遊」海外一年有餘。無獨有偶,中共官方近日又以一紙公文,劍指網路遊戲管理,重創香港股市,導致騰迅、網易等網路遊戲公司的市值,在一天之內蒸發3,670億港元。另外,疫情期間爲彰顯社會主義體制的優越性,以政治運動的動員模式過度嚴厲地清零,導致地方政府疲於奔命、民窮財盡,也是一例。

敏感的資本市場自然有所反應。在外圍股市頻攻頂之際,大陸股市卻在地產、教育、醫療等幾個產業板塊連動下繼續破底,滬深指數、在美中概股與香港股市連續三年長跌。股市地產基金等各種投資渠道崩盤所造成的財富縮減效果,扼殺居民的消費能力,經濟景氣低迷。

面對此等景況,雖然北京當局也多次政策救市,至今仍無法有效振興資本市場。囿於「共同富裕」之名,政府所做的仍極其有限,最後演變成巨大的信心危機。於是地方債未解、地產危機依舊。經濟政策意識形態化是問題根源。何況近年來多次對民營企業的突襲式干預,已使民營企業家猶如驚弓之鳥,要重建民營經濟對政府的信心,實屬不易。

不過,雖然上述皆爲大陸經濟當前困境,從臺灣的角度而言,若據以合理化遠離大陸市場、驟然主張淡化兩岸經貿,則又有觀察縱深不足之虞。

不容忽視的客觀情勢是,大陸經濟雖放緩,但其規模與增長率仍遠遠領先各國。其於2008到2020年內的成長,佔全世界經濟成長增額的50%;即便近年經濟趨緩,大陸在全球未來五年GDP增量中的份額仍達到22.6%,遠超其他國家。相較之下,印度在全球經濟成長中的份額排名第二,將達到12.9%;美國排名第三,將達到11.3% ;印尼則約3.6%,排名第四。大陸每年的經濟增量,相當於一箇中等規模的經濟體,甚至大於臺灣的整體經濟規模。其在尖端科技領域產業、綠色經濟等諸多領域,更有後來居上的潛力與優勢。大陸仍是臺灣經濟發展不可忽略的市場。

新加坡政府看待中國經濟的觀點,值得臺灣參考。最近剛訪問中國的新加坡副總理兼財長黃循財指出,「永遠不要押注中國衰弱」。黃循財認爲中國仍然是、也將是一個能提供龐大機會的經濟體,他對中星雙邊合作也寄予厚望。黃循財着眼的是一個簡單直接的事實:中國經濟內涵能量巨大。

大選將至,各陣營對於兩岸經貿關係的主張各異。綠營強調國家安全,主張遠離中國,卻忽略中國市場對臺灣不可或缺的重要性;藍營看重兩岸經貿與臺商權益的維護,但對當前大陸市場困境的關注不足。我們在此一方面提醒臺灣各界勿低估大陸市場、輕忽經營兩岸經貿關係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呼籲大陸當局慎行適當的經濟政策,扮演好監管者的角色,放棄過度的直接行政干預,給予發展經濟所需的寬鬆社會氛圍,減少形式主義,則此當有助釋放民間社會強大的經濟活力與創造力。

穩健發展的大陸市場,是兩岸互動的基石。兩岸經貿關係的未來,不僅繫於臺灣的選擇,也與大陸是否能不走回頭路、堅持改革開放路線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