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報:共享單車管理要用"技術"代替"人力"

(原標題:共享單車管理要用“技術”代替“人力”)

在經過前兩年的行業洗牌之後,共享單車迎來了“又一春”,據媒體報道,目前共享單車行業排名靠前的巨頭,有多家日訂單突破1000萬次,最多的甚至突破2000萬次。換言之,共享單車正在城市出行特別是綠色出行中,已經佔據相當一部分的份額,並且發揮了難以替代的作用,特別是解決“最後一公里”的出行問題

但是,共享單車企業畢竟並不是城市交通公共服務機構,其單車的投放量和投放區域、管理模式勢必是趨於逐利的,並以最小化成本導向。在這樣的情況下,企業超量投放單車,單車停放雜亂無序,最終擠佔人行道、非機動車道甚至是機動車道,影響交通站點社區企事業單位出入口秩序,就不難理解了。更爲關鍵的是,受制於諸多客觀因素,許多地方對於共享單車的亂停亂放並未採取積極有效的管理。

事實上,城市的交通高效運轉,不是完全依賴於某一種交通形式,而是多種交通形式相互不同,科學配置,共同協力才能完成的。如果共享單車的無序投放和管理影響到包括行人、非機動車、機動車等其他交通工具的正常運轉,也勢必會對城市的整體交通秩序和運轉效率產生不利影響。從這一角度來說,城市相關部門對共享單車加強管理,不僅是促進行業健康發展,也是在維護城市交通秩序,很有必要。

不過,相關部門也有苦衷,相比於共享單車的龐大體量,特別是已經達到日訂單量千萬次的大體量,現有監管人員難以實現。新技術應用後帶來的新事物、新問題,在管理工具上,最終還是要用更先進的技術手段來應對,用“技術管理”代替過去的“人力管理”。比如一些城市對共享單車劃定“電子圍欄”,要求車輛只能在電子圍欄內投放、停放和結算,並且設定投放上限,就值得其它城市借鑑和推廣。

當然,針對包括共享單車在內的“非機動車潮”再起,相關部門也應科學配置和優化自行車道和停放區域,並完善相關管理機制和技術手段,讓包括共享單車在內的非機動車,在安全行駛和有序停放的前提下,發揮出綠色交通的最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