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 脫貧攻堅的文化力量

唐卡磚雕、香包、剪紙、刺繡、洮硯……甘肅有着豐富多彩且獨具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傳承人一筆一畫、一剪一刀間,傳承的,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珍貴記憶;承載的,是豐富而獨特的文化內涵和民族精神。

近年來,甘肅省創新發展的“非遺+扶貧”模式,不僅讓非遺實現活態化傳承,更助力越來越多的羣衆走上脫貧致富路,成爲脫貧攻堅中一支不可小覷的文化力量

一技在手,利己及人

新平,是傳統制香工藝傳承人。依靠這門技藝,王新平從個人作坊到家庭作坊,再到成立臨夏市新平制香有限責任公司,實現年銷售額超2000多萬元,不僅自己受益,也帶領周邊羣衆脫貧。

“既能照顧到家,又能掙到錢,挺好的。”35歲的章小紅已跟着王新平幹了14年了,“實行計件制,每月能掙兩千六七百元呢。”

不止章小紅,自2018年成立以來,作爲省級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王新平的公司已吸納73名當地務工人員就地就業,其中建檔立卡戶43人,佔比一半以上。

相較而言,作爲國家級扶貧就業工坊,臨夏磚雕非遺扶貧就業工坊——臨夏青韻磚雕有限責任公司力度尤甚。

該工坊自2018年11月掛牌成立以來,積極探索“公司+”模式,突出就業工坊實踐性,“以工爲主、以學促工、工學結合”,累計吸納就業人員67人。

這其中,近半數都是曾經的貧困戶。從每天60-80元的學徒工,到兩三年後每個月8000元的計件工人,再到月入1.5萬元甚至更多的熟練工……在這裡就業,收穫的不僅是日益豐厚的收入,還有對美好生活的堅定信心。

“每個月能拿到7000元左右。”臨夏青韻磚雕公司職工張海林已在這裡幹了六年,很是知足,“再也不用各處打散工,收入也比以前好,還學了一門手藝。”

“工人能掙到錢,企業才能掙到錢。” 臨夏青韻磚雕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範祥軍不無感慨,政策扶持多了,營商環境好了,產業工人收入和地位高了,臨夏磚雕走出來一條生產性保護傳承的良性路子。

“非遺+扶貧”是我省文旅扶貧的重要組成部分。據統計,截至目前,全省共設立各級非遺扶貧就業工坊106家,其中國家級、省級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分別爲2家、91家,涉及各級傳統技藝類非遺代表性項目77項,分佈在全省11個市州46個縣區。

2020年以來,這106家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已吸納5083人就業,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255戶2078人。

花樣培訓,扶貧扶智

如果說,歷史上,非遺是“自生自滅”式發展,那麼,新時代,非遺則是在“倍加呵護”下燦爛綻放。

這其中,“花樣”培訓值得一提。

2020年12月8日至17日,爲進一步推動甘肅省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建設,促進非遺保護傳承全面融入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國家重大戰略,促進非遺產品網絡時代的銷售,省旅廳委託蘭州職業技術學院非遺學院在臨洮縣舉辦“甘肅省非遺扶貧就業工坊技能培訓班”,來自全省各地的35名雕刻技藝類非遺扶貧就業工坊負責人聚在一起,深入學習網絡銷售技能。

“今天是個特別的日子,大雪紛飛……”2020年12月13日,剛學會拍攝視頻,洮硯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盧鎖忠就迫不及待地在微信視頻號發了一段家鄉臨洮縣洮陽鎮雙聯村的雪景。

對於52歲的盧鎖忠,這絕不是一場簡單的追趕時髦,而是一次全新的嘗試

“最重要的,是接受互聯網的發展理念。” 盧鎖忠之子盧廣成告訴記者,相比於掌握網絡技巧,對和父親一樣埋頭手工技藝的非遺傳承人而言,觀念轉變更爲重要。

網店開設及運維、視頻號開通及運維、網店搭建案例分析、小視頻拍攝技巧與直播技巧……此次培訓設置課程既“接地氣”,又“乾貨”滿滿,自然深受歡迎。

“扶貧就是扶智,我們要賦予他們的是脫貧的能力。” 負責此次培訓的蘭州職業技術學院非遺研究中心主任李雅敏告訴記者,培訓課程設計前,進行了四個月的前期調研,發現非遺傳承人的主要問題並非技藝,而是銷售,“針對這種現象,培訓班側重實操,手把手教,面對面學,幫助大家拓展非遺傳承發展的全新版圖。”

“首先,學習網絡直播,把銷量做上去;其次,帶動更多年輕人研發新品,真正把竹編傳下去,也帶動更多人致富。”90後傳統竹編技藝非遺傳承人張照傑,其竹編產品精緻實用,但苦於銷售市場僅限於當地,他所帶動的周邊婦女,也僅能賺到一點零花錢,而這個培訓讓他有了新的視野。

這樣有“乾貨”、有實效的培訓,並不少見。

“全省非遺扶貧工作已成爲我省文旅工作的新業態和新亮點。”甘肅省文旅廳副廳長周奉真告訴記者,依託西北民大、蘭州交大、蘭州文理學院、隴東學院四所高校,參與文化和旅遊部非遺傳承人羣研修培訓計劃,蘭州職業技術學院還設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學院,開展非遺專題教學與培訓,2020年僅前三季度就組織培訓507期,培訓人數12509人次,學員月均收入接近2000元。

唐卡、古建築修復、木雕、臨夏磚雕、保安族腰刀鍛制技藝、剪紙等非遺專題培訓紛紛展開,一批“非遺+扶貧”帶頭人嶄露頭角,在助力當地精準扶貧、帶動當地經濟發展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多元開花,名利兼收

非遺走向市場,大家都在摸着石頭過河。

盧鎖忠、盧廣成父子擁抱互聯網,從中獲益的案例,值得借鑑。

論洮硯雕刻技藝,盧鎖忠數一數二;論洮硯銷售,雖說在地域業內也算領先,但在兒子盧廣成眼裡,僅線下銷售, “很不理想”。

2017年,還在中央美術學院讀大三的盧廣成,就嘗試着將父親的洮硯作品推上網端。畢業後,又先後在淘寶、京東、拼多多等平臺都開了網店,“2018年網店開始盈利,以100%的年增長率攀升,2020年銷售額已超過100萬。”

“要了解消費者和市場的真正需求。”年輕的盧廣成在如何開拓非遺市場方面,有着老到的見解和經驗。他不會像父輩一樣,把做硯臺的邊角料扔掉,而是雕一些小的硯臺或把件,像化妝品試用裝一樣,便宜賣或直接送給消費者,“消費者試用感受到洮硯的好之後,自然願意花更多錢買更大的硯臺……”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青年一代與時代節拍同頻共振,與自己的父輩形成“互補”效益。

27歲的臧博是臨洮非遺保護協會的會長,他不僅帶領團隊打造了獨具特色的臨洮手藝人村,還通過非遺傳承人與村民“一對一結對子”的方式,帶動村民加入非遺產品的生產加工,計劃在手藝人村的基礎上推出研學項目。

薛智明自十三歲入洮硯一行,已是洮硯業界的“佼佼者”。可就讀高三的兒子薛棟衛堅定地相信:“我將來肯定比父輩們做得更好”。

眼裡有光,心中有夢,有這樣的青年一代接力,非遺未來定然可期。

何況,還有政府的大力扶持與推動。

或開展非遺購物節線下宣傳活動,或積極參與“非遺雲探店”活動,或攜甘肅非遺作品、非遺扶貧工坊產品,先後參加全國性非遺展示展銷活動……甘肅省文旅廳多措並舉,讓我省燦爛非遺多點開花,多元綻放。

此外,甘肅省文旅廳還多方協調,與阿里、京東、快手、拼多多、美團等網上銷售平臺溝通,幫助48家省級以上非遺扶貧就業工坊開設67家網店,或在各大平臺委託代銷,讓隴原非遺產品走向更加廣闊的世界。

讓廣大“朋友圈”成爲非遺“經濟圈”,讓資源優勢轉化爲發展優勢。非遺,再不是被人遺忘的角落;非遺傳承人,再不是被人看輕的手藝人;非遺傳承與發展,也不再是一句空話。

如今,非遺已成“百花園”中競相綻放的“一枝獨秀”;非遺傳承人也因手握“絕活”,成各地“一寶”;而更多的人、更多的企業,也陸續加入非遺的生產性保護傳承中來。

涓涓細流,終成大海。或許每一個傳承人帶動的周邊羣衆不多;或許,每一項非遺項目輻射的扶貧範圍有限,可聚沙成塔、積水成淵,全省成百上千的非遺傳承項目、成千上萬的非遺傳承人匯聚起來的力量,又豈能小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