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文創爲脫貧致富插上翅膀

漢繡傳承人在培訓繡娘  圖片除署名外均由作者提供

漢繡傳承人在培訓繡娘

圖片除署名外均由作者提供

禾庫苗銀匠人正在製作項圈

貴州苗繡裝置作品《蝴蝶媽媽簸箕》(高成春作) 李韻攝/光明圖片

【守望家園】

新鮮出爐的“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要“深入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強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這爲強化《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提供了有力保障。作爲振興計劃的重要載體和實施對象,非遺文創在“十三五”脫貧攻堅中已經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爲脫貧致富的財富之源。如武漢漢繡、景德鎮陶瓷湘西苗繡等涉及傳統美術、傳統技藝的非遺項目,均具有內涵豐厚、附加值高,開發和利用價值巨大等特性,在助力脫貧致富方面進行了成功的探索。

1.用創意喚醒消費慾

目前我國有42個世界級非遺項目,居世界首位。這些承載着中華文化優秀基因的遺產,不僅是響亮的“文化名片”,而且是脫貧致富的寶貴資源

如今,發掘非遺的商業潛質,開發文創產品,以帶動經濟發展,已不再是新鮮事兒。然而縱觀市場,大量的非遺文創產品仍停留在低級造物階段:或在物件上簡單套印民族紋樣、或在包裝上稍做改變,就推向市場。其實,好的非遺文創應該是對民間習俗、民間信仰、民間崇拜、民間審美等有了深入的解讀後,提取有代表性的文化符號、故事傳說、人物形象,再借傳統技藝探尋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設計創意出形象靈動討喜、富有文化內涵的非遺文創產品。這樣才能喚醒人們的消費慾,進而實現文創扶貧,用創意鋪就致富之路。

武漢的“漢繡”是國家級非遺項目,是武漢這座魅力江城一張靚麗的文化名片。如今,武漢漢繡技藝傳承公益活動如火如荼。在湖北大悟縣,政府聯合婦聯從開啓“媽媽回家”漢繡巧手脫貧項目至今,舉辦漢繡技藝初級技能培訓10期,52個班次,近2000名婦女受訓成爲繡娘。大悟漢繡基地主動擁抱文創設計,將漢繡技藝與現代設計對接,聯合高校工藝美術院所開發了漢繡絲巾牀品、胸針、香包等30餘款非遺文創產品,拓寬漢繡銷售市場。通過線上線下雙渠道宣傳銷售,爲繡娘們居家就業、致富增收提供了機遇。這些做法,無疑促進了武漢漢繡非遺文化產業發展,對解決就業、脫貧致富起到了助推作用。

實踐表明,非遺文創作爲消費品一定要深度挖掘非遺文化,推出滿足市場需求、讓人眼前一亮的產品。同時鼓勵非遺傳承人積極傳授非遺技藝,讓更多人蔘與到非遺傳承和文創開發中來,這樣才能促進非遺文化發展,高展非遺文創致富的翅膀

2.用整合打造大品牌

各地文化資源豐富多彩,如何整合資源,打造出大的品牌IP以實現共同繁榮,成爲文旅融合大背景下亟待解決的問題。

非遺文創讓生活更有儀式感,講究“入鄉隨俗”的情景設定。景德鎮是舉世聞名的“瓷都”,“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是第一批國家級非遺項目。傳統手工制瓷技藝非遺文化像血液一般融進了這座城市。景德鎮圍繞“世界瓷都”的佈局定位,整合非遺IP資源,將陶瓷文化融入茶具、餐具、日用品、首飾,甚至城市雕塑等方方面面。以陶瓷爲主題開發了文創街區、博物館、博覽園陶藝村,遊客們不僅可以在欣賞把玩中體會千年瓷都的歷史情懷,而且可以親自體驗瓷器製作的快樂。在陶溪川文創街區,創客們用文創講述陶瓷故事,用瓷都IP傳播陶瓷文化,用時尚元素將景德鎮瓷文化推向世界。2020年中國景德鎮國際陶瓷博覽會首次採取“雲模式”,實現了線下交易額8.9億元、線上交易額47.47億元的佳績。伴隨瓷都非遺文化IP資源共享,瓷都地方特色資源被人們更深刻地認識和了解,吸引了大量國內外藝術家來景德鎮開設工作室。他們爲千年瓷都注入了新鮮血液,也提升了其知名度。這些對共同繁榮瓷都非遺文化、盤活地域資源帶來了更廣泛、更持續的品牌集聚效應,給當地羣衆脫貧致富創造了機遇。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八洞村是全國精準扶貧的首倡地,曾經的貧困苗鄉,如今成了小康村寨。“十八洞村苗繡特產農民專業合作社”積極邀請苗繡傳承人開展苗繡、花帶培訓班,幫助當地婦女學習苗繡技藝。他們還與高校藝術設計院系攜手,共同開發出苗繡門簾、圍巾、屏風等文創產品。不僅如此,十八洞村還將苗繡、鄉村遊、獼猴桃種植等產業整合起來發展旅遊,讓遊客們體驗苗寨風情、重溫紅色文化、欣賞非遺展演,沉浸式融入當地古樸純真的人文自然風情之中。創下每年40萬人次的遊客量,也帶動了當地農家樂、農副產品等產業蓬勃發展,走出了一條非遺文創脫貧致富之路,成爲湘西精準扶貧的典範。

無獨有偶,鳳凰縣禾庫鎮的做法是用非遺文創精準扶貧的另一成功案例。禾庫鎮是全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建設示範鎮。他們向中南民族大學發出了助力扶貧的請求。作爲迴應,中南民大積極組建“鳳凰縣禾庫苗文化品牌打造與文創產品開發精準扶貧”創新團隊,投入到易地扶貧搬遷規劃建設服務中。團隊發揮藝術設計專業優勢,開展以傳承和弘揚禾庫苗文化爲主線的校際協作創新“大美禾庫·非遺苗文化創意設計”扶貧項目:“大美禾庫”知識產權保護及形象創建、苗銀苗繡文化創意產品設計、苗文化品牌電商平臺創建、土特產系列包裝開發與創意設計、苗文化品牌推廣及傳播策劃案……其中除了電影《梧鳳之鳴》(影劇備字[2019]第7653號),因受全球疫情影響,尚未完成,其他均已落地實施。這些用整合打造大品牌而展開的非遺文創設計取得了豐碩成果,探尋了一條校際幫扶脫貧致富之路,提供了一套完整、系統、專業的解決方案,贏得了當地黨委政府、鄉鎮企業和廣大羣衆的高度讚譽。

綜上可鑑,以整合地方非遺IP品牌資源爲抓手,強強聯手,抱團取暖,打造好區域文旅IP,是促進非遺文化產業集羣發展的有效方式。

3.用融媒提升傳播力

非遺文化傳承千年,蘊含中華民族特有的人文內涵,而新媒體技術的發展使它的傳承發展有了更廣闊的空間。不同年齡、不同地域、甚至不同國家的人們都能通過互聯網感受到中華文化的絢爛多彩,並用時尚新潮的語言進行“破次元”的溝通。隨着直播、短視頻社交不斷髮展,“非遺+直播”的宣傳形式逐漸“出圈”,成了口碑載道的網絡熱點。

2017年光明網聯合咪咕視頻推出“致·非遺敬·匠心”非遺系列直播,邀請非遺傳承人對京劇、崑曲、皮影戲、雕版印刷技藝、篆刻等非遺項目進行了全方位立體式宣傳、解讀與展示,觀看總量破億次,獲得社會各界廣泛好評。2019年快手短視頻平臺發佈“非遺帶頭人計劃”,非遺傳承人通過短視頻的方式分享非遺文化,用最原汁原味的生活場景展示非遺技藝,吸引更多人關注非遺,走近非遺。在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央視新聞聯合文化和旅遊部非遺司、中國手藝網推出“把非遺帶回家”非遺國貨直播專場。直播還邀請了非遺傳承人現場展示傳統技藝,講述非遺項目背後的歷史文化,共吸引了超過一千萬網友在線觀看,售出非遺產品總價值超1261萬元,真正做到了用直播爲非遺產品銷售助力。

在“國潮”文化興起的今天,越來越多的新興文創通過年輕消費者喜聞樂見的形式,將傳統文化和新潮設計結合表現,借時代風潮助推非遺文化傳播。如誅仙手遊融合歷史悠久的非遺習俗——南京夫子廟秦淮燈會,在遊戲中實景還原夫子廟的燈會場景:敲鑼、吃糖葫蘆、新春祈福等情節設定還原了民間習俗中的熱鬧場面,讓年輕人在體驗遊戲時也能感受傳統文化薰陶。

隨着新媒體技術成熟發展,非遺文化傳承與發展遇上千載難逢的良機,通過與現代文化產業融合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非遺技藝、愛上傳統文化,這些新媒體不僅拓寬了非遺文化傳播渠道,還爲助力脫貧致富提供了一條值得借鑑的創新之路。

(作者:商世民、周欣宇,系中南民族大學美術學院湖北名師工作室教授、博導及其學生)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武陵民族地區地理標誌文化價值挖掘及其在精準扶貧中的利用”階段性成果)

禾庫苗繡文創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