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進景區爲文旅發展注入新動力

新華社北京11月9日電 題:非遺進景區文旅發展注入新動力

新華社記者餘俊傑周文衝褚萌萌

“嘿嘿嘿……嘿呦……”夜幕低垂,深邃的峽谷中,傳來一聲聲低沉豪邁的船工號子,百餘名縴夫光着膀子,奮力拉動一艘木船……瀕臨消失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川江號子,在峽谷裡再一次唱響

起源於四川重慶一帶的川江號子,是船工在險灘急流中爲統一動作,由號工領唱,衆船工幫腔、合唱的一種民間歌唱形式。隨着機動船普及,川江縴夫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川江號子也銷聲匿跡。

2006年,川江號子被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爲了讓非遺“活起來”,重慶市加大了保護傳承力度,在武隆桃園大峽谷打造山水實景歌會印象·武隆”,以川江號子爲主線,穿插擡滑竿、吃火鍋、哭嫁等當地特色文化元素,藝術再現勞動人民堅韌、樂觀豁達的精神

“印象·武隆”開演後,迅速成爲重慶文旅的一張名片。從2012年起至今已演出近3000場,觀演人數達300萬人次,在旅遊旺季,每晚連演三場,場場爆滿。開演至今,僅門票就爲當地創收近4億元。演出還豐富了當地旅遊資源,讓遊客在武隆“過夜”,進一步拉動了消費和就業,當地近10萬人吃上“旅遊飯”,3萬餘名貧困羣衆從事旅遊服務脫貧。

近兩年,隨着文旅融合不斷深化,非遺加速進入百姓視野、融入百姓生活,尤其是各地大力開展非遺進景區,非遺項目不僅成爲常駐表演項目,更成爲景區營銷宣傳的新亮點、提升遊客體驗新途徑

西安市優秀非遺項目面花(塑)主題展近日在西安半坡博物館開展,一個個造型各異的面花,喜慶又漂亮,引來衆多遊客駐足觀賞。帶着兒子來旅遊的四川遊客高女士說:“本來是衝着半坡原始文化來的,沒想到還看到了特色民俗展演,孩子很喜歡。”

隨着文旅融合不斷推進,非遺與旅遊“聯姻牽手”,走進景區,活態展示,釋放出非遺巨大的經濟和社會價值,也爲遊客增添了更多精彩。

在西安美食街區永興坊,循着熱鬧的音樂聲,記者看到戲臺上在表演合陽提線木偶劇,臺下涼棚裡座無虛席,大人小孩都在津津有味地欣賞。

作爲非遺項目特色聚集區,每逢傳統佳節,西安永興坊都會開展相應的文化展演,以活態展示非遺,推廣當地美食和文化,已累計接待遊客4000萬人次。遊客飽覽美景、品嚐美食的同時,更品味到傳統非遺的無窮魅力,也讓非遺傳承人既能發揚手藝又有經濟收益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非遺能激發旅遊動機、增添旅遊體驗,看一段舞、聽一首歌、瞭解一個民俗、親自動手參與制作,遊客就有了難忘的非遺旅遊體驗和記憶。故此,非遺文化與景區的合作已愈來愈緊密。

非遺進景區,不僅能讓文化留住遊客,還能讓遊客帶走文化,景點所具有的歷史價值和文化精神,帶給遊客的不僅僅是感官的愉悅,更是精神的滋養。

2017年以來,福建龍巖實施“文化進土樓”工程,按照“一樓一景緻、一樓一特色、一樓一主題”理念,改建了文化展示館客家家訓館、民間絕藝館等多處保護傳承場所,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和參與非遺傳承。同時,開展非遺旅遊活動,使遊客深度瞭解、體驗非遺文化。

湖南雨花遺館推出“非遺+”活態傳承發展模式,館內彙集書法、剪紙皮影戲等10個世界級非遺項目,以及湘繡藍染技藝苗繡等國家級非遺項目55個。此外,該館致力於將非遺融入現代生活,館內非遺傳承人廣收學徒,免費傳授非遺技藝,讓非遺場所成爲市民遊客的“詩和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