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收藏家與他的“博物館”:研究古繡背後的文化符號
中新網湖州3月21日電(記者 施紫楠)小雨淅瀝,走進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新市古鎮南匯街40號,穿過一條狹長的弄堂,“江南刺繡博物館”坐落在一幢並不起眼的徽派老宅裡。
刺繡是中國古老的手工技藝之一,迄今已有幾千多年曆史。走進博物館,蘇繡、湘繡、蜀繡、粵繡,衣飾、荷包、帳檐、屏風……1000餘件民間古刺繡品,凝聚了館長曹軍40餘年的心血。
“江南本就潮溼,老房子更甚,抽溼機必須一直開着。”曹軍說,一天下來,抽溼機可抽出近100斤水。
曹軍對刺繡收藏情有獨鍾。這些年來創業掙來的錢,幾乎全被他投入到刺繡收藏上。他跑遍世界各地蒐集,其中不乏從國外“搶”回來的珍品。
古繡品紋飾精緻 周孫榆 攝
而讓曹軍癡迷的,並非是古繡品的價值或是刺繡技藝的巧妙,而是一針一線內蘊含的中國傳統文化。
“繡品裡的每一個紋飾,都有着一定的含義。收藏古繡品,也是傳承文化的一種重要方式。”在曹軍看來,每個時代的刺繡紋飾都有着其獨有的特色。而古繡品,無疑是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珍貴資料。
“比如蓮花,有‘花中君子’之稱。在刺繡圖案中,‘一路連科’是以蓮花和鷺鷥組成,象徵仕途高升;蓮花和如意的組合稱爲‘連年如意’,代表平安吉祥……”說起繡品紋飾背後的文化,曹軍如數家珍。
在他看來,刺繡是除了文字以外,最能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活化石”。
館內展示的古繡品 周孫榆 攝
“可惜,因爲不易保存,加上缺少系統的整理與保護,存世的古繡品越來越少。以前刺繡用的植物、礦物質染料,很多顏色在當下也已經難以復原。”這些年,爲了傳承弘揚刺繡文化,曹軍和妻子嘗試“老繡新做”,開發了一系列刺繡文創產品。
團扇、包包、耳環,甚至是口罩,曹軍將古繡品中的花草、蟲魚、山水等各種吉祥圖案通通“複製”到了新作品上,希望能夠保留和呈現出老繡品自身的文化魅力,讓人們在感受到精美的繡工外,還能體會到中國民間傳統文化的內涵。
開館4年來,江南刺繡博物館接待了超過10萬人次的參觀者,有專家、教授,也有普通遊客。2021年,該館還推出了刺繡研學體驗課程,吸引了不少中小學生參與。
通過40餘年的探索,曹軍在刺繡文化方面雖然有着一定的研究,但對很多藏品還是不甚瞭解。
“江南刺繡館”館長曹軍 周孫榆 攝
“現在對於記錄刺繡紋飾的文獻實在太少,而且看着館內不少藏品因爲時間關係逐漸開始破損,我的心情很是沉重。”曹軍直言,“刺繡藝術是一座豐富的寶藏,憑我個人的力量有限,希望得到社會各方的支持。”
眼下,他正在籌劃做一個江南刺繡文化展示、保護、研究項目,已與浙江理工大學、杭州職業技術學院等高校達成合作意向。
“我希望可以建立一個展示、保護、研究刺繡紋飾的數據庫,並籌劃相關展覽,讓更多的人真正瞭解刺繡背後的中國傳統文化魅力,領會到我們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中國人民的勤勞與智慧。”曹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