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春節戲曲晚會:傳承薪火也要堅持“守正創新”

作者:崔偉中國戲劇家協會秘書長)

一年一度的央視戲曲春晚有着悠久歷史,是全國觀衆期待的傳統節目。不僅在傳播弘揚優秀民族文化方面久有口碑,而且承載着展示戲曲傳統魅力與創新發展成果、出人齣戲的傳播使命。與歷屆央視戲曲春晚相比,2021春節戲曲晚會最鮮明的特點在於凸顯了戲曲藝術是民族文化“瑰寶”的珍貴价值,強化了繁榮發展“關鍵在人”的本質規律,昭示了傳承薪火必須要“守正創新”的正確途徑。可以說,這臺晚會以精美的戲曲內容和特有的展示方式,體現出央視戲曲春晚的新面貌、新突破、新追求。

戲曲固然是傳統文化,但其若要生機活力不減,贏得當代人的喜愛與關注,最不能缺乏的則是鮮活的時代氣息。時代感不是和傳統對立的,更不是對經典深醇的異化淺化,而在於能夠在傳統展示上祛除暮氣,呈現活力,尤其是要通過創新內容,體現出時代感和勃勃生機。這恰是2021年戲曲春晚帶給我的最強烈感受。

傳統的時代表達與謳歌貫穿晚會始終,這無疑使晚會具有了精神與筋骨,使傳統煥發出和當代人情感融洽和諧的溫度。其一,過去一年億萬中國人經歷的重大歷史性事件,成爲戲劇家們創造優秀作品的來源,是晚會的重要看點。如京劇《錦繡兒女》、花鼓戲《桃花煙雨》等,以小視角表達大主題,生動並具有感染力,增強了電視觀衆對偉大時代的感同身受。其二,入選劇目注重表達當代文化的基因與內涵,風骨與溫度。晚會通過當代中青年藝術家呈現百年來一系列優秀作品,不僅效果強烈,而且寓意深遠地構成晚會的內容畫廊。如眉戶戲《十二把鐮刀》,貴州花燈、川劇、京劇聯合演繹的《江姐》,評劇《黛諾》,京劇《沙家浜》等,都體現了革命主題和當代文化特質,體現出文藝與時代和人民的水乳交融。其三,晚會中的三首歌曲唱響新時代》《春天》《向未來》應時而作,表達出國家的生機和時代的主旋律,以清新的戲歌圓舞曲的形式,謳歌戲曲和戲曲人的時代情懷。

千年歷史的中國戲曲博大精深,中國戲曲的審美創造,更是民族與人類的藝術奇葩,文化瑰寶。這臺晚會所展示出的中國戲曲風貌,做到了將豐富性、代表性含括精當。晚會涵蓋大江南北近30個劇種,無論劇種大小都能引人入勝。花燈、花鼓、歌仔滇劇、淮、錫、婺等地域性強的劇種,生活氣息濃郁,親民質樸。值得一提的是高甲戲和泉州提線木偶聯袂的節目,喜慶神奇,創意獨特,極好地營造出節慶氣氛,也展現了中國歷史上的開放胸襟與戲曲文化形態的豐富。

京劇無疑仍是晚會的重要看點,傳承發展“關鍵在人”的理念在晚會中彰顯。其中《張鬆獻圖》《御碑亭》《羣英會》《空城計》《對花槍》等年輕人的經典組合可圈可點、韻味十足,意義深遠地表達了京劇人弘揚國粹的實力、活力與精神面貌。

晚會的鮮明特色是熱烈而不喧囂,精彩而富內蘊,極大克服了以往一些晚會戲曲主體“退後”,演員主體“褪色”的華而不實。這無疑應歸功於晚會創造者力求迴歸劇場的本質定位。奠定在此基礎上的晚會,儘管是通過電視創造手段的整合展示,但本質美和最靚麗的看點都未偏移,甚至超過了劇場所難克服的空間與效果侷限。

對劇場藝術的堅守,使得晚會節目更多呈現出戲曲本身的經典性、嚴整性,而這種經典與嚴整,又被電視編導通過節目橋段選擇和呈現陣容精選而煥發出舞臺前所未有的藝術含金量。如《二進宮》中馬(連良)、梅(蘭芳)、裘(盛戎)三個流派的組合似是以往沒有出現過的,但通過朱強史依弘王越的展現,搖曳出迷人韻味。這種劇場到電視的轉化,因電視創造的靈活豐富而新意迭出,更延展出了紮紮實實的新空間,出現了許多新看點。特別是粵劇《七月七日長生殿》,因爲充分依託粵劇“大佬倌”歐凱明與新秀李嘉宜在演唱上特有的抒情色彩,唱腔精選完整,但情的空間、意的濃度,則依靠晚會歌舞與聲光電的營造,出現的效果是老戲不老,情深感人,比劇場中看更令人心動。

晚會的精彩不能侷限於匯聚,更在於通過電視的平臺和表現手段的靈活,創造出舞臺上沒有的新看點,成就年輕戲曲人的新創造。晚會中越劇《雲水仙緣》播出後引得一片叫好聲,那清雅曼妙情景白娘子許仙邂逅的奇美,情景聲、色、舞、韻的絢爛,越劇王(文娟)、範(瑞娟)兩個流派當今翹楚單仰萍章瑞虹的動人歌唱,都展現給當代觀衆不同於傳統的審美效果和征服強度的藝術感染力,舞臺化的電視傳播昇華出令人歎服的精彩。這體現了年輕戲曲人、電視人創造的功力。

戲曲晚會背離劇場主體就會失去藝術的神韻,但侷限於原始戲曲品貌,缺乏電視創造和晚會效果則又很難帶來新的感染力。應該說,正因爲央視傳播理念和當代傳播方式的格局與條件,極大放飛了電視編導的創新理念,也爲青年戲曲編導的夢想與追求搭建起平臺。於是,劇場和電視,戲曲人與電視人,傳統與當代,深醇與時尚,守正與創新就都在2021年戲曲春晚中迸射出熠熠光彩,帶給我們新的節慶審美體驗,不但弘揚傳播優秀民族傳統效果更強勁,也推動了具有多年曆史積澱的戲曲春晚煥發新生機。

《光明日報》( 2021年02月21日 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