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對臺政策之思考

劉性仁

宋習會後,習近平表明大陸當局對臺底線,四不政策(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方針政策不會改變:促進兩岸交流合作、互利共贏的務實舉措不會放棄;團結臺灣同胞共同奮鬥的真誠熱情不會減弱;制止臺獨分裂圖謀的堅強意志不會動搖),這是大陸再度重申其對臺立場,雖無新意,但這些對臺政策若反映在臺灣近來發生許多事件上,非但可看出其有再度強調的意味,大陸對臺政策的重點或許也正向宋楚瑜所說的三中青上進行傾斜,然而國民黨在其中的角色恐怕也要避免被弱化,可能大陸當局在臺灣近來所發生的事件中認爲有些讓利的事情必須自己來做,以避免給只圖利特定財團階級,此一現象值得臺灣注意。

在反服貿一連串兩岸協議之檢討中,大陸當局可能會檢討爲何給臺灣優惠,但臺灣卻不領情?這當然與臺灣普遍對大陸的認知心態有關,與受利益者的對象感受有關,與兩岸實力發展更有着密切的聯繫;臺灣社會反中心態瀰漫是不爭的事實,許多來臺陸客充分感受到,那麼大陸應該如何因應?臺灣統獨與國家認同的更加鞏固與明確,大陸當局又會如何解讀?這些是否都會影響到大陸對臺政策可能在作法與策略上會有一番變化?在在值得臺灣方面高度留意。

在臺灣此起彼落風起、雲涌的社會運動街頭抗爭中,面對法治崩壞、民主失靈政府失效,大陸可能關注到的是臺灣社會運動的勃興是否會影響兩岸關係?造成兩岸政策受挫?更大的問題是,少數人的杯葛與破壞是否會使兩岸和平關係發展的大勢受到阻礙?臺灣又該如何因應?從這些事件中,大陸當局自身體驗與解讀臺灣民主發展情況,認定臺灣馬政府的失能及失效,對於公權力伸張的侷限性及未來這股浪潮若延伸到香港、澳門及大陸又該如何處理?

對於臺灣內部公共政策的爭執、對於臺灣內部朝野角力坦白說,大陸當局並沒有多大的興趣;對於臺灣藍綠間的對抗與衝突,大陸當局多半是採取靜觀其變的態度;而伴隨在藍綠角力其中的公投議題法理臺獨的認定、臺灣失序混亂等無政府狀態、別有居心的臺獨與其他民間團體人士藉由機會達成訴求、混水摸魚等行徑,有可能就會成爲大陸當局所高度關注的焦點。

大陸當局所關心的問題,許多在臺灣社會中並不成爲一個問題,常被視爲是理所當然。像是公投,這對臺灣來說是很自然的選項與思考方向,但對大陸卻有相當程度的敏感,處理及迴應自然格外謹慎小心。又如大陸當局關注美日近來舉動,臺灣方面究竟如何看待?但臺灣卻身陷在內部政治糾結,根本對於島外的事毫不感到興趣;對於日本頻頻在釣魚臺問題上出招,臺灣民衆總體來說有種無感冷漠,寧可選擇走上街頭反核、反服貿。許多來自大陸異議人士的指導與涉入,對臺灣並沒有多大的感受,但卻可能是大陸當局注意的重點。

顯然大陸當局關注的議題,與臺灣想當然爾的直覺有一段落差,大陸當局關注的議題與發展趨識確實有可能成爲調整及改變作法的依據,縱然大陸不會全盤改變與調整對臺方向與政策,反分裂國家法與習四點仍是現階段對臺政策的準據,但做法上可能會有所程度上的調整,特別是中國大陸處理任何事務往往有其一致的慣性,至於有哪些方面調整可能還要更細緻的觀察與評估。

臺灣目前社會普遍存在民粹的無奈,只有我是對的,所謂的釋放善意溝通成爲屈從部分人士的代名詞;法治固然是民主和自由能否落實的先決條件,但此時此刻的臺灣,法制隳壞、自由濫用、民粹當道,這些都是大陸當局可能調整對臺政策的判斷現象之一。

或許大家尚未感覺大陸當局對臺政策的調整,但我們不能排除任何的選項及可能性,筆者期盼臺灣民衆在做出任何判斷及決定前,必須要全面思考清楚;馬政府及立委諸公採取任何政治決定及動作前,切勿活在自己想像的世界,跳出臺灣外的國際及大陸觀,臺灣絕不能輕忽之,更不能操短線,貪小賠大,得不償失。

總之,從中國大陸例行的國臺辦記者會中,似乎感受不到明顯的轉變與調整;

但當我們漸漸發現兩岸經貿最大的障礙與阻力來自臺灣內部在野黨及部分公民團體,服貿協議及兩岸監督條例難見天日,怎能不感心痛與悲傷;如果強化臺灣本土產業發展環境,增進產業對兩岸經貿分工是正確的道路,非但能確保臺灣經濟安全,又可融入國際經濟體系,臺灣爲何不選擇這樣的道路?

我們更不能樂觀看待大陸當局,絕不會因爲臺灣社會所展現出的任何現象與行爲而有任何的感覺及政策變化,大陸當局有可能不是不調整,而是還沒有完全的準備好,或是調整必須漸近式,這一點臺灣必須高度留意。服貿協議內涵中八十對六十四的數字安排,會不會有所變化?這些都是臺灣所必須思考的。

●作者劉性仁,北市,博,中國五權憲法學會成員。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討論與聲音,來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