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子弟學生調查:視野不夠開闊自信心缺失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公開徵求意見工作於近日結束。在過去一個月的徵求意見中,教育公平問題,尤其是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的問題一直是媒體和民衆關注的熱點,屢被提及。外來務工家長不僅渴望孩子在城市中能上學,更渴望孩子在學校中好好上學。但與城市孩子相比,因家庭成長環境不同,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在求學中表現出的劣勢很明顯,所以更需要關愛。
工農村中學坐落於濱海新區河北路上一條巷子內。校內只有一座兩層教學樓,除了常規的上課教室外,並沒有專門的音樂教室、計算機教室。校內唯一的操場——鋪着柏油的狹小的籃球場,已起了不少的小坑,承擔着校內工農村小學、中學的全部體育教學工作。對於學校的硬件設施,該校王校長坦陳“條件比較艱苦”、“師資力量也不是很強”。
目前工農村中學共有300多名學生,其中88%的學生爲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而有些班級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已佔到了97%。呂老師是這所中學的一名語文老師,同時是初二某班班主任。談起學生們在學習上遇到的困難,呂老師首先提到的就是“家庭學習氛圍不好”。
缺少良好的家庭學習氛圍
寒假回來,不少孩子有了很大的變化——不是進步而是退步。面臨假期中家長徹底“放羊”式管理,呂老師很無奈。不過,也不能因此責怪那些孩子的家長。一位來自安徽的初一男孩告訴記者,家裡只租了一間房,放下一張牀和一張桌子後,連轉身的地方都沒有,怎麼可能有很好的學習氛圍。
據瞭解,學校內的許多學生很小時就跟着父母來到了天津,但如今依然居無定所。濱海城區內房子租金貴,許多外來務工人員就在很遠的地方安家。許多家庭在一起租房住,學生並沒有獨立的學習空間,甚至一張專用的書桌也沒有。
相對於較差的居住條件,呂老師更憂心家長素質對孩子的影響,“家長中小學畢業的居多,初中畢業已很不錯了。”從孩子的學習狀態,呂老師能看出家長對孩子的關注程度。班裡一些學生自暴自棄,感覺讀書沒什麼用,只爲完成九年義務教育。而另外一些孩子認定讀書是他們改變命運的唯一通道,學習非常刻苦。
南開大學研二學生何志堅大學時曾到打工子弟學校做過一年的志願支教,他對此表示了隱憂:“這兩種傾向都有一定程度上的心理扭曲,與城裡小孩相比,他們更需要一種平和、健康的心態。”
視野不夠開闊
“班上有三四十個學生,其中許多孩子來天津十幾年了,但至今都沒去過北京。”呂老師認爲主要是家長沒有時間,更沒有意識帶着孩子多出去走走,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學生的視野不夠開闊。
兩年前,呂老師在市內中學教書。來到工農村中學後,她感受到強烈的反差。“從提出的一些問題來看,市區內五六年級學生都很容易理解,在這裡初一學生卻很難理解。”學校內地理、歷史老師有更切身的體會:除了課文內的東西,不知道其他的東西。
經過隨機詢問,記者發現一些外來務工人員家裡沒有電視,許多家長不看書,也不愛看書,孩子們就不怎麼接觸課外書。當問起多長時間去一趟市區時,有些孩子還要仔細想一想上次是什麼時候去的。每逢老師領着學生到市區參加活動時,這些孩子們就特別興奮。因此,城裡的大學生對他們有着極強的吸引力,一位初二學生與來校義務支教的大學生接觸後,在週記中這樣總結:現在才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了。“以前他們感覺自己挺好的,但一看人家的談吐,一下子開闊了視野,找到了差距,知道該怎麼去發展了。”呂老師不希望她的學生成爲“井底之蛙”,對來校大學生進行的支教尤爲歡迎。她認爲通過交流無形中會拓展孩子的視野,對孩子的價值觀也會有所改變。
自信心缺失
迥異於顯得破舊的校舍,學校內卻充滿着生氣。放學後,三五個學生湊在一起興奮地聊了起來。看到記者來採訪,許多孩子並不避諱談自己的家鄉、父母的職業。與人們所設想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自卑、害羞不同,這裡的孩子們很活潑。呂老師告訴記者,這可能得益於整體校園氛圍,“大家都是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也就很少有看不起人的現象存在。”
“許多學生從農村來到了城市,都市異鄉人的生活使他們膽子小一些,情感比較脆弱。”工農村中學王校長說。王校長告訴記者學校考慮到這一情況後,一直在推進培養學生自信心的教育,已有明顯成效,收到了來自家長的讚許;孩子感覺老師特別平易近人,好像沒有一點瞧不起人的樣子。
不過,並不是所有外來務工人員子女都能享受這種寬鬆的成長氛圍。同樣是外鄉人,在南開區做裁縫生意的陳師傅把孩子送到南開區某中學就讀,他就明確表示孩子在學校內有心理壓力,“女兒有時候回家很不高興,沉默寡言。偶爾會抱怨一下,班裡的同學又對她指指點點:你看,她爸是外來打工的,就是學校內縫衣服的。”西青區水上小學每年都要接受大量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校長張桂英也認爲,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由於年齡小,在小學階段還不太懂事,受影響小。而年齡稍大的孩子一旦升入中學,與城市同齡人相比,就顯得有些自卑、失落。
改變正在進行中
對於學生自信心缺失的問題,呂老師認爲這並不會一直存在。她表達了自己的展望。“畢竟許多外來務工家庭如今也只有一個孩子,隨着濱海新區的發展,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教育、生活水平在慢慢提高,當與城裡孩子的差距不會特別大時,孩子會無憂無慮,自信心要好很多。”
如今,呂老師的展望在一步步變成現實。由濱海新區區政府全額投資重新建造的工農村中學於2009年5月動工,預計今年7月30日竣工。王校長告訴記者,按照政府設計,此次重建旨在建設一所現代化的學校,爲越來越多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提供受教育的機會。建成後,學校硬件條件會得到極大改善,塑膠跑道、多媒體設備、電教室……一應俱全。“屆時師資力量也會加強,對於教師的融入,區教育局一直非常重視,在急需教師調入上有傾斜。”王校長告訴記者,學校曾急需一位語文老師,區教育局獲悉後,很快從鹽場中學調來一位初三畢業班老師。
由南開大學泰達學院51名同學組成的大學生志願者也展開了行動。他們將利用兩年時間,以志願服務的方式,利用雙休日等業餘時間,到濱海新區工農村中學爲在校學生提供課餘輔導、特長和興趣培訓、課外活動等志願服務。
“此次志願服務的目的之一爲縮小他們在義務教育方面與城市孩子間存在的差距,提高孩子的知識水平,讓他們有信心去應對中考,同時通過與優秀大學生的接觸,無形中影響他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該項目負責人李苗說。
南開大學泰達學院該活動學生負責人石皓勻告訴記者,工農村中學每週、每個月的課時計劃都會及時給他們,每個志願者都要準備教學任務,編寫教學計劃。
“以後我們的輔導會多管齊下,不僅會針對相應科目中比較薄弱的環節進行補習,還會教給他們一些科普知識,提升他們的素質,帶來一些時政、升學類的新鮮信息。對他們還可以進行一些心理輔導,還要帶給他們一種榜樣,有類似的經歷可以把自己的故事講給他們聽,勉勵他們進步。”
採訪手記
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值得城市孩子學習
有時候,困難既是劣勢,也能轉化爲優勢。工農村中學裡許多孩子的父母上下班時間不固定,因此這裡的孩子自理能力特別強。許多孩子從小學開始就自己轉兩趟車去上學了,回家自己做飯,幫父母做家務。而作爲同齡人的城裡孩子,常抱怨父母做飯不好吃,打的上學的不在少數。
孩子很淳樸,家長也好說話,這讓工農村中學許多老師感到很欣慰。多數家長把孩子送來後,往往直接對老師說,我把孩子交給您了,老師就盡力管教吧。因爲老師教育孩子所引起的糾紛幾乎沒有,而在市內中學,孩子在學校稍有點磕磕碰碰,或老師的批評嚴厲些,受點委屈,家長就不幹了,馬上就到學校、教委去投訴。兩相比較後,呂老師感嘆市區中學班主任作爲學校和家長間的“夾心層”,還真不好當。本版撰文陳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