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銷手段套路越來越多 亟待規範電商平臺促銷行爲

11月5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公佈《規範促銷行爲暫行規定》,明確要求經營者開展價格促銷活動附加條件的,應當顯著標明條件;開展限時減價、折價等價格促銷活動的,應當顯著標明期限;折價、減價,應當標明或者通過其他方便消費者認知的方式表明折價、減價的基準。該《規定》自今年12月1日起施行。

促銷活動變得越來越常態化,“雙11”網絡電商平臺就推出了各種優惠券、折扣券乃至“紅包雨”等促銷手段。促銷手段展現出有力刺激的同時,也越來越複雜,套路越來越多。很多折扣規則的背後,附加條件或者參照標準不明。《規定》的出臺頗具現實針對性,進一步規範經營者促銷行爲,保障消費者合法權益、維護市場競爭秩序,爲新發展格局全面促進消費、擴大內需,提供了又一重製度保障。

針對促銷行爲,規範明確不只限於網上線下促銷活動同樣需要遵守規則,接受同等約束。這要求相應的監管也應有針對性地跟進。如《規定》明確,未標明或者表明基準的,其折價、減價應當以同一經營者在同一經營場所內,在本次促銷活動前七日內最低成交價格爲基準;如果前七日內沒有交易的,折價、減價應當以本次促銷活動前最後一次交易價格爲基準。網絡可以“留痕”,這個基準方便確認,但線下促銷如何有效執行,考驗着監管的智慧

促銷手段傾向於“套路化”,本質上是營銷方式創新不足以及過於依賴營銷而忽視產品服務品質所致。通過明確的規範去除過度營銷的泡沫和套路,可讓經營者更好思考如何將消費者的注意力拉回到對產品與服務質量的關注上。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明確提出,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優化消費環境,正是提升社會消費信心、擴大內需的重要一環。減價、折價等價格促銷活動的規範與否,看似只是整個消費環境優化中的一部分,卻與每個人的消費行爲息息相關,對此予以規範,也是切實保障消費者權益的內在要求。

(摘編自《湖南日報》,原題爲《給促銷套上“籠頭”,爲擴大內需護航》)

人民日報 》( 2020年11月16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