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華文明中汲取復興力量(人民論壇)

全國實施考古發掘項目4260項,發掘面積約341.9萬平方米;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許多大學設立考古、文博文物保護專業,考古文博人才培養呈現出蓬勃態勢……“十三五”期間,經過考古人不斷奮鬥,我國考古事業發展壯大,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歷史軸線,增強了歷史信度,豐富了歷史內涵活化了歷史場景

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任何國家和民族,都有其根之所繫、脈之所維,這個根脈就是歷史和文明,而考古學正是認識這個根脈的重要工具。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構建中華民族歷史、中華文明瑰寶的重要工作。”文物和古蹟中不僅蘊藏着中華文明、中華文化起源特質,也透射着當今中國發展繁榮的文化密碼力量源泉。考古發現不僅展示了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也展示了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

考古工作是一項重要文化事業,也是一項具有重大社會政治意義的工作。加強考古工作和歷史研究,有着深刻的歷史文化價值現實意義歷史長河裡的文明遺珠,如同洪荒烈火淬鍊出的精金亙古風霜琢磨過的美玉,激勵中華兒女開拓創新、自強不息。做好我國考古工作和歷史研究,將爲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

加強考古工作和歷史研究,是滿足新時代人民羣衆精神文化需求、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如今,考古工作和歷史研究同經濟社會發展的聯繫越來越密切,文物和遺址的研究闡釋、活化利用,直接帶動了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600歲紫禁城衍生出的文創產品層出不窮,讓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以更年輕的姿態“飛入尋常百姓家”。歷史文化遺產不僅生動述說着過去,也深刻影響着當下和未來;不僅屬於我們,也屬於子孫後代。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民族復興和現代化建設就有了強大的文化滋養。

不忘本來,方能開闢未來。“觀察歷史的中國是觀察當代的中國的一個重要角度”。“十三五”收官、“十四五”起航,中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文化建設的重要性更加凸顯。作爲一項文化事業,考古工作承擔着研究中華文明史、塑造全民族歷史認知的使命。作爲中華民族的一分子,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學習掌握歷史文化知識,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只有重視歷史、研究歷史、借鑑歷史,才能獲得更多瞭解昨天、把握今天、開創明天的智慧。中華兒女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接續奮鬥,一定能不斷創造出新的輝煌。

人民日報 》( 2020年12月30日 04 版)